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33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探讨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前列腺带性结构中的分布,应用单饱和剂量测定法,分别测定了前列腺移行带、外周带组织中AR、ER、PR和EGFR的含量。结果表明,在11例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22份标本中,移行带和周围带AR全部阳性;尽管AR浓度个体差异很大,但是两带之间仍有密切相关性(P<0001);周围带AR浓度高于移行带,两带AR浓度均高于PR、ER;PR和ER在前列腺带性结构上没有明显差异。EGFR在移行带明显高于周围带。研究证实了AR、ER、PR,EGFR在前列腺移行带和周围带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3.
4.
东方田鼠野外生态调查及室内驯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5.
胡家铮 《安徽医学》1992,13(2):23-25
<正> 热性惊厥(下简称Fc)为儿科常见急症,多数患儿呈良性经过,不影响生长发育,但部分严重Fc可引起脑损伤,影响智力或遗留后遗症。现将我院1980年1月~1989年12月救治的374例Fc进行总结,对其预后及防治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符合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病学专题讨论会拟定的“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全部病例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其它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惊厥后神志很快恢复正常;神经系统检查阴性。二、一般资料本组男232例,女142例。首发年龄最小2月,最大9岁。<6月8例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病人血中性粒细胞过氧化氢释放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地区门脉高压症多系坏死后肝硬变类型。天津地区亦然,其主要病理变化在肝细胞、肝小叶,所产生的门脉高压症系窦后梗阻所致。  相似文献   
8.
9.
微血管密度和p16基因表达对判定肾癌生物学行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 (IMD)和 p1 6基因表达与肾细胞癌 (R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 76例RCC患者的根治性肾切除标本 ,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 p1 6基因表达 ,分析IMD、p1 6基因表达与RCC分期、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IMD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 (P <0 .0 5 ) ,而与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随访 5年内死亡者IMD明显升高 (P <0 .0 1 ) ;癌旁组织中 p1 6阳性率 (75 .0 % )显著高于RCC组织 (4 8.7% ) ,p1 6阳性表达随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升高而降低 (P <0 .0 5 ) ,而与IMD呈负相关性。结论 :IMD是预测RCC恶性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IMD和p1 6基因表达可为RCC的疗效和预后判定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