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22个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家系的产前诊断特点, 探讨产前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 切实阻断遗传性疾病的遗传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本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门诊的22个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家系的产前分子诊断结果。结果在22个家系中, X连锁低磷佝偻病家系10例, 均为PHEX基因突变, 共检测到胎儿突变8例;骨硬化症家系6例, 其中CLCN7基因突变3例, TCIRG1基因突变2例, CTSK基因突变1例, 共检测到患胎2例, 携带者1例;成骨不全症4例, COL1A1基因突变2例, COL1A2和SERPINF1基因突变各1例, 共检测到患胎1例, 携带者1例;骨关节炎伴轻度软骨发育不良1例, 由COL2A1基因突变所致, 胎儿检测到该致病突变;低磷酸酶症1例, 为ALPL基因突变, 胎儿未检测到该致病突变。截止随访时间, 12例患胎均终止妊娠, 剩余10例胎儿除了1例仍在妊娠中, 其余均已出生, 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产前分子诊断可以在妊娠早、中期明确胎儿是否携带遗传变异。对于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 可以通过推算子代再发风险的概率决定是否进行产...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冬季维生素D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在冬季(12月份)维生素D的状况。方法在社区101例年龄63.7±7.0岁健康绝经后妇女中,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同时用问卷调查生活方式。结果本研究101例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平均值为17.09 ng/ml,PTH平均值51.0 pg/ml,维生素D缺乏者占(<20 ng/ml)68%,维生素D不足者(20~29 ng/ml)占了30%,只有2例维生素D充足(>30 ng/ml)占2%。PTH均值在维生素D缺乏组中(53.7 pg/ml)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4.8 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未发现血清25(OH)D与PTH有线性回归关系。同时未发现血清25(OH)D与血钙、BMD或BMI相关。结论上海市健康绝经后妇女在冬季维生素D普遍不足,维生素D缺乏组的PTH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低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硬化症(ARO)患儿临床表型和致病基因的研究,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类少见恶性遗传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此例ARO患儿进行生化指标检测、腹部超声和骨骼X线检查,同时对本例患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进行T细胞免疫调节子1基因(TCIRG1)全编码外显子测序,并以10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基因突变分析的对照。结果该例患儿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4 g/L,血小板24×109/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达1 115 U/L;腹部超声检查示肝脾肿大,上肢和胸部X线可见典型的骨密度增高。患儿及其母亲和外祖母均为TCIRG1基因3号外显子第78位核苷酸发生杂合移码突变(3705C/-)携带者。而在100例健康者中未检出该突变。结论新发现的TCIRG1基因外显子3杂合移码突变(3705C/-)是本例ARO患儿的致病突变位点,此基因突变导致脾肿大、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临床表现,因此基因检测对于诊断骨硬化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注射部位皮肤消毒范围校正技术的推广应用,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皮肤消毒实践训练规范化。方法高等护理专业2年级学生108人,在讲授基础护理课程注射章节时,进行时长1周的实践训练,记录练习前后的数值,然后进行比较。结果皮肤消毒范围的准确度明显提高;参加过临床实习54人和未参加过临床实习的54人,达到皮肤消毒范围预期效果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56±0.51)d和(5.89±0.88)d。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皮肤消毒范围校正片的使用,可以促使护生在皮肤消毒实践训练时,皮肤消毒范围达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Hajdu-Cheney综合征也称为遗传性骨发育不良并肢端溶骨症(MIM 102500),1948年Hajdu和Kauntze[1]及1965年Cheney[2]分别进行了病例报道.此后的几十例病例既有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国内仅有3例报道.该病是一种累及患者骨骼生长并且逐渐出现指、趾末端骨骼溶解的罕见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样骨发育不良(P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筛查致病基因WISP3的突变类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组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一个非近亲婚配PPD家系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标本中的WISP3基因编码区DNA序列,同时选择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该位点突变检测。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的WISP3基因存在一个新的纯合突变p.Glu243AspfsX13,表现为第5外显子缺失7个碱基(GAAAAGA)。该突变导致243位密码子编码谷氨酰胺变为编码天冬酰胺,其后因产生移码突变而使终止密码子提前产生,氨基酸编码终止在p.256位。先证者的父亲、母亲和姐姐均为该突变杂合子。同时,在100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该基因突变检测,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①p.Glu243AspfsX13纯合突变为导致该疾病的一个新突变;②WISP3基因的p.Glu243AspfsX13突变是导致我国汉族人PPD发生的一种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福善关)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年,其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变化,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9年年4月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的45~80岁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47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147例妇女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1次/周,疗程至少1年。按绝经年限分成两组:绝经年限≤10年者56例,绝经年限〉10年者91例。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所有妇女治疗前后腰椎(L1~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及全髋(total hip)部位的BMD。结果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后腰椎BMD平均增加2.42%~3.62%,股骨近端各部位BMD与治疗前比较提高1.65%~3.01%。治疗1年后,显效率为72.8%,有效率为10.2%,总有效率为83.0%。绝经年限≤10年和绝经年限〉10年者比较各部位BMD增加百分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能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的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BMD,无论绝经年限长短BMD均显著增加。建议临床选用阿仑膦酸钠治疗,且首次治疗疗程至少1年。  相似文献   
8.
9.

阿德福韦酯(ADV)是应用广泛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我国是HBV高感染率的国家。大剂量(60~120 mg/d)ADV有明显的肾毒性,临床主要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血肌酐升高。但是,小剂量(10 mg/d)ADV长期使用的肾毒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目前国内报道约30例,国外报道约15例。为此,我们对近2年收治的12例小剂量ADV引起的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进行临床分析和治疗介绍,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多态性与老年男性、女性低骨量的关系。方法 378名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1.1±7.0)岁,其中260名健康男性、110例骨量减少和8例骨质疏松患者]和334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58.4±6.3)岁,其中148名健康女性、153例骨量减少和33例骨质疏松患者]共712人,均为居住在上海30年以上汉族人。用双能X线测量仪检测上述受试者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按照股骨颈BMD低于同性别正常峰值BMD的-1~-2.5和-2.5标准差为标准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排除继发性低骨量。检测VDR基因FokⅠ、ApaⅠ、CDX 2位点ESR 1基因的PvuⅡ和Xba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 378名老年男性中,FokⅠ的基因型频率为FF(28.0%)、Ff(50.0%)和ff(22.0%),Ap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AA(9.5%)、Aa(43.4%)和aa(47.1%);CDX 2的基因型频率为AA(22.2%)、AG(45.8%)和GG(32.0%);PvuⅡ的基因型频率为PP(14.1%)、Pp(46.0%)和pp(39.9%);Xb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XX(5.0%)、Xx(36.8%)和xx(58.2%)。334名老年女性中,FokⅠ的基因型频率为FF(25.7%)、Ff(55.1%)和ff(19.2%),Ap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AA(10.2%)、Aa(44.0%)和aa(45.8%);CDX 2的基因型频率为AA(22.8%)、AG(47.9%)和GG(29.3%);PvuⅡ的基因型频率为PP(9.9%)、Pp(45.2%)和pp(44.9%);Xb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XX(2.1%)、Xx(36.8%)和xx(61.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老年男性和女性的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上述基因SNP频率分布未见差异(P均0.05)。结论 VDR的FokⅠ、ApaⅠ及CDX 2位点和ESR 1的PvuⅡ及Xba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不是纳入本研究汉族老年男性和女性低骨量的风险因子,尚需更大样本量的实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