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许多资料说明下丘脑弓状核区是神经调节垂体功能的最后通路。现已证明下丘脑弓状核是β-内啡呔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对痛觉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外,在弓状核中还具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神经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神经元、释放各种释放激素,分别控制垂体  相似文献   
2.
<正> 本实验室以往研究表明,下丘脑弓状核参与各种镇痛)并认为可能与胞体密集于下丘脑弓状核内的β-内啡肽(β-EP)能神经元活动有关。本实验对新生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破坏弓状核神经元,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β-EP 细胞进行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可产生明显镇痛效应,并使脑内β-内啡肽含量升高,该镇痛效应可被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所阻断。摘除垂体亦可使刺激弓状核的镇痛效应基本消失,这时,脑内β-内啡肽含量也不明显升高。结果揭示,刺激弓状核有可能激活垂体β-内啡肽的释放,循垂体门脉系统逆流入脑,从而参与镇痛作用的发挥。这可能是刺激弓状核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缝背核和蓝斑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以往的实验表明,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原系统是实现唇针镇痛的必要条件。破坏或减弱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唇针的镇痛效应降低;相反,激活或加强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则唇针的镇痛效应升高.同时也有资料提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系统对针刺镇痛可能起着某种拮抗作用.此外,近年来的形态研究资料表明,在5-羟色胺能神经原胞体主要集中的中缝背核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原胞体主要集中的蓝斑之间有相互的神经支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个递质系统在唇针镇痛中的作用,我们用生理学方法,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损毁和/或刺激中缝背核和蓝斑,观察其对唇针镇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讨刺激弓状核(ARC)镇痛效应的机制,本实验将大鼠随机分成:刺激ARC 注射生理盐水;刺激ARC 注射纳洛酮;假刺激ARC 注射生理盐水;假刺激ARC 注射纳洛酮及新生期注射谷氨酸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室以往的工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和中脑中缝背核(DR)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刺激这两个核团都有镇痛作用。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表明,从弓状核发出的β-内啡肽能纤  相似文献   
7.
我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表明:刺激下丘脑弓状核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同时脑内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纳洛酮能翻转这种镇痛作用。提示刺激弓状核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释放β-内啡肽而实现的。根据文  相似文献   
8.
已知下丘脑弓状核(ARC)的β-内啡肽能(β-END)神经元系统、中缝背核(DR)的5-羟色胺能(5-HT)神经元系统和蓝斑(LC)的去甲肾上腺素能(NE)神经元系统在痛觉调制和各种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形态学资料也表明,在这三个核团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神经支配。本研究室近十年来,以大鼠为实验动物,主要应用行为测痛的方法和电生理学技术,结合采用神经生化、荧光组化、免疫组化和神经药理等手段,着重研究这三个核团在针刺“人中”、“承浆”或“足三里”、“三阴交”镇痛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9.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系统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因素。脑内5-HT能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干的中缝核群。本实验用记录单位放电的方法,分析中缝背核神经元在唇针镇痛中的机能状态以及外周伤害性刺激与唇  相似文献   
10.
我们实验室以往的工作表明:刺激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刺激ARC镇痛的机制,本实验用行为测痛结合生化测定的方法,观察纳洛酮对刺激ARC镇痛效应的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