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经HBsAg活化后的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从慢性HBV感染者、健康人外周血中培养扩增DC和CIK,在DC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并再与同一来源的CIK共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CIK表型,用ELISA法检测DC、CIK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浓度,用CCK-8比色法测定DC诱导CIK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未经HBsAg致敏的健康人DC表面标志CDla、CD80及CD83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者(P<0.05);经HBsAg致敏的健康人DC表面标志均高于慢性HBV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HBV感染者经HBsAg致敏的DC表面标志与未经HBsAg致敏无显著性差异.CIK细胞CD3、CD8、CD3、CD56的双阳性表达率,健康人HBsAg致敏者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者及未经HBsAg致敏的健康人(P<0.01,P<0.05);慢性HBV感染组HBsAg致敏与未经HBsAg致敏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BsAg致敏DC诱导CIK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健康人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者(P<0.01).健康人HBsAg致敏DC、CIK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浓度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者(P<0.001);慢性HBV感染者HBsAg致敏与未经HBsAg致敏IL-1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健康人DC经HBsAg活化后对HepG2.2.15细胞的免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健康人高于慢性HBV感染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对胰腺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l/cipl、p27Kipl/pic2转录和表达的影响,探讨NS398的抗胰腺癌机制.方法:以NS398和前列腺素E2(PGE2)处理SW1990人胰腺癌细胞,分别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细胞内PGE2含量,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并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COX-2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l/cipl、p27Kipl/pic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NS398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细胞内PGE2的生成;NS398诱导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Wafl/cipl和p27Kipl/pic2转录和表达的升高并诱导部分细胞阻滞在G0/G1期(较对照组升高11%);10nmol/L的外源性PGE2可增加胰腺癌细胞的活力,但并不能拮抗NS398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或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以及COX-2、p21Wafl/cipl、p27Kipl/pic2的转录和表达.结论:NS398可能通过增强p21Wafl/cipl和p27Kipl/pic2的表达而诱导细胞周期的阻滞,从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活力.但NS398并非通过抑制COX-2的唯一机制,还可能存在其它非COX-2途径.  相似文献   
3.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终身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这一过程依赖小肠隐窝中的干细胞的持续增殖、分化取代外层的终末分化细胞来完成。小肠干细胞在其周围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的调节下,通过不对称或对称分裂来实现其自身数目的稳定或增加,并通过分化为功能细胞或凋亡来保持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文章就小肠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DC-CIK联合IFN-γ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接受DC-CIK联合IFN-γ与IFN-γ、IFN-α1b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患者外周血HBV DNA、ALT和肝纤维化4项水平。并以FibroScan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仪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的肝硬度值。结果治疗后3组受试者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9,P=0.027),DC-CIK联合IFN-γ组和IFN-α1b治疗组的HBV DNA水平要低于IFN-γ治疗组(P=0.044和P=0.010)。DC-CIK联合IFN-γ组以及IFN-γ治疗组治疗后肝硬度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4.403,P=0.000;t=2.611,P=0.015)。结论 DC-CIK联合IFN-γ治疗可提高IFN-γ的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意兰  王志凌  马英杰  韩莉  韩际奥 《陕西中医》2018,(11):1515-1517,1547
目的:探讨解郁软坚活血方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及甘草酸二铵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保肝、利尿、抗炎及抗乙型肝炎病毒等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 mg/d、1次/d),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次,3次/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解郁软坚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四项(HA、LN、Ⅳ-C及PCⅢ)变化、肝功、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4、8、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LN、Ⅳ-C及PC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LN、Ⅳ-C及PC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HA、LN、Ⅳ-C及PC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QLQ-C30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解郁软坚活血方联合西药恩替卡韦及甘草酸二铵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A、LN、Ⅳ-C及PCⅢ等四项肝纤维指标水平,延缓肝硬化进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31例,随访6个月。常规检测血清PA水平、计算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CTP评分),在MELD评分的基础上,加入PA项目的评分,建立MELD联合PA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在随访的6个月里,死亡83例;死亡组血清PA水平为(32.2±9.3)mg/L,显著低于生存组的[(47.3±26.4)mg/L,P0.05];死亡组MELD评分为(24.1±5.6)分,明显高于生存组的[(18.0±6.7)分,P0.05];死亡组CTP评分为(11.8±1.2)分,明显高于生存组的[(9.0±2.0)分,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ELD评分预测死亡的ROC下面积(AUC)为0.868(95%CI:0.823~0.912),显著高于CTP评分的[0.753(95%CI:0.690~0.816),P0.05]或血清PA的[0.675(95%CI:0.606~0.743),P0.05];进一步采用MELD联合PA评分分析的AUC为0.896(95%CI:0.857~0.935),显著高于MELD评分(P0.05)。结论应用血清PA联合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死亡的预测效能显著高于MELD评分或CTP评分,其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要扩大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人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BP203RPE,Ⅱ型,PWV/ABI型)测量1562名健康人臂踝脉搏波速度,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血清生化指标。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367,P0.01)、收缩压(β=0.576,P0.01)、空腹血糖(β=0.08,P0.01)、男性(β=0.072,P0.01)、体质量指数(BMI)(β=-0.098,P0.01)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累积R~2=0.671)。结论 baPWV与年龄、男性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存在正相关,与BMI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健康人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经HBsAg活化后免疫功能的差异。方法从慢性HBV感染组及健康组外周血中培养扩增(以HBsAg刺激)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CIK的表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C、CIK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浓度,用CCK-8比色法测定DC共培养的CIK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HBsAg致敏的健康组DC表面标志CD1a、CD80、HLA-DR及CD83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HBV感染组中经HBsAg致敏的DC表面标志阳性率与未经HBsAg致敏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DC经HBsAg致敏后诱导的CIK对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组(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组与健康组DC经HBsAg活化后,对HepG2.2.15细胞的免疫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组高于慢性HBV感染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2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均为B或C级,其中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2例(观察组),未行干细胞治疗20例(对照组)。2组常规治疗相同。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2组患者血液生化、凝血、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水平下降,白蛋白合成增加;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增加(P均<0.05);2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检测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29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给予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治疗后第4、8周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记录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注治疗后第8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化验指标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下降[(70.8±38.3)μmol/L vs(101.3±4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升高(29.9±4.5)g/L vs(28.6±5.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谷丙转氨酶、胆汁酸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下降(15.28±2.91)s vs(16.67±3.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凝血功能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