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报道一项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新技术,可在不切除骨化物的前提下实现神经的直接减压,弥补传统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不足.方法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手术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处理椎间隙、去除椎体前部骨质、安装钛板和椎间融合器、椎体两侧开槽和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等.收集2例经该术式治疗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通过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游离并前移,实现脊髓和神经根的直接减压.2例患者手术顺利,脊髓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设计兼顾了前路直接减压的有效性和后路间接减压的安全性,初步疗效证明其可作为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评估不离断后纵韧带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融合术(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ACAF)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行ACAF治疗的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73例,其中采用不离断后纵韧带的ACAF治疗的42例纳入非离断组(男32例,女10例,年龄55.8±9.7岁,随访时间2.4±0.4年),采用离断后纵韧带的ACAF治疗的31例纳入离断组(男25例,女6例,年龄56.7±11.4岁,随访时间2.3±0.3年)。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颈椎CT上测量椎管占位率、前移距离(术后椎管前后径-术前椎管前后径)、减压宽度、椎管前后径,评估手术减压情况;在术后7d和12个月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和CT上观察棘突间隙活动变化、融合器内外骨桥形成以及椎体间总高度,评估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MRI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8例经病理证实为XGC的患者的术前MRI影像,观察胆囊改变(壁增厚和强化的方式、胆囊壁内结节、黏膜线是否完整完整性和是否有结石)、胆囊周围组织改变。结果8例患者均出现胆囊壁增厚,其中6例为弥漫性增厚、2例局部增厚。8例患者可见胆囊壁内结节灶,表现为较长T1、长T2信号。8例患者胆囊黏膜线均明显强化,6例胆囊黏膜线完整,2例中断。合并胆囊结石8例。所有的病例均出现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结论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内结节、黏膜线连续、邻近的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为XGC的常见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由脊柱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致残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发生率为5.1%~10.0%,全世界约有1.03亿人受到影响[1-5]。传统开放式椎板切除术是治疗LSS的常用术式,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但对软组织损伤较大且破坏脊柱原有结构,术中出血量大,易造成医源性脊柱失稳、硬膜外瘢痕粘连,且翻修率高[6-8]。椎弓根延长术(PLO)由Anderson团队[9]提出,并于2009年在俄罗斯首次进行临床应用,术后12个月随访效果良好。作为一种全新微创技术,PLO通过离断病变节段的双侧椎弓根并适当延长距离,实现对椎管、神经管及椎间孔的有效扩容[10]。相较于传统术式,PLO极大地保留了椎体原有结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11-12]。随着PLO中长期临床研究的开展,手术技术及器械的改进,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PLO技术的理论基础得到完善,手术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逐渐提高,使得其在国内开展成为可能[11,13-15]。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PLO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进行总结,以期为PLO技术的临床实践与推广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