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β 2-微球蛋白(β 2-MG)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肾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T2DM患者1 030例,比较UACR正常组(<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3...  相似文献   
2.
(1)每日用中性肥皂及温和的水清洗足部。使脚趾间充分干燥,不要使劲擦拭,因为这很容易弄破皮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基因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176名 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 16内含子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型多态性 ,利用B型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情况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筛选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1)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 (DD基因型频率 :0 .5 0vs 0 .18;D等位基因频率 :0 .71vs0 .38;P <0 .0 1)。 (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男性是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OR分别为 3 .86 9,1.0 81,2 .44 7,2 .173,P <0 .0 5 )。 (3)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后的危险性分层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是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病相关 ,且其作用独立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中可能存在MODY2基因(GCK)的致病突变,了解MODY2基因在早发家族性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方法 收集100个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均在40岁前被诊断为糖尿病,且至少还有一个一级亲属在45岁之前被诊断糖尿病。提取先证者血DNA,用PCR产物扩增MODY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将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MODY2基因的筛查中发现3个DNA变异,一个在外显子4(ccc—ccg,为杂合的脯氨酸同义突变Pr0145Pro),一个在外显子7(gcc—gcg,为杂合的丙氨酸同义突变ala233ala),一个在内含子9(IVS+8C〉T)。这三个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0.5%、36%。对内含子IVS9+8C〉T多态性的群体关联研究发现等位基因T在糖尿病组频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对照组(36%V847%,P〈0.05),而C等位基因高于对照组(64%V853%,P〈0.05)。结论 MODY2基因内或附近的基因变异不是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的主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致残、致死率极高.目前临床治疗需要联合多种手段.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创面组织缺氧、增强灌注、减少水肿、下调炎性细胞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动员血管干细胞并刺激血管生成等,促进溃疡愈合,目前已经成为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正确的方法以及适当的疗程,并注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及胰岛素抵抗在糖代谢异常发病中的作用,探讨正常血糖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对来自78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成员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选择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上的糖耐量正常(NGT)人群[空腹血糖(FPG)<6.1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2hPG)<7.8 mmol/L]共118人进行随访,在4-7年后复查OGTT,确定其糖代谢状态,分别以糖负荷30min净增胰岛素与净增葡萄糖的比值(AINS30/APG30)评估早期胰岛素分泌能力,以稳态模型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估测胰岛素抵抗状况,以稳态模型法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估测B细胞功能,分析其对糖代谢状态转归的影响.结果 来自78个2型糖尿病家系的118人NGT人群随访4~7年后,66人仍为NGT,52人出现糖耐量恶化,其中糖尿病11人,糖尿病前期41人.分别以HOMA-IR及AINS30/APG30的中位数为切点将这118人人群分4组,4组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3.1%、36.4%、45.5%、73.1%,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且胰岛素抵抗较重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早期胰岛素分泌能力与糖耐量恶化的发生呈明显负相关,而年龄、性别、胰岛素抵抗状况、β细胞功能均与糖调节受损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早期胰岛素分泌降低是正常血糖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银染法检测醛糖还原酶 (aldosereductase,AR)基因 5′端微卫星多态性的可靠性。方法 :用银染法和放射自显影法分别检测相同样本DNA的AR基因微卫星多态性 ,比较二者结果。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清楚判读基因型且结果一致。结论 :银染法可以代替放射自显影方法检测AR基因的微卫星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中国汉族人群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和含钾通道四聚化结构域15(KCTD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7782313和rs11084753与2型糖尿病、肥胖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居住的社区人群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1177例(男性504例,女性673例),非糖尿病正常对照1113名(男316名,女797名).从正常对照人群中选择体质指数(BMI) ≥28.0 kg/m2归为肥胖组(210名),BMI为18.5 ~ 23.9 kg/m2者归为体重正常组(389名).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对rs17782313及rs11084753进行基因分型.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在隐性、显性及相加遗传模式下,MC4R-rs17782313和KCTD-rs11084753与2型糖尿病均无相关性(均P>0.05).调整性别和年龄后,rs17782313在显性遗传模式下基因型与肥胖的发病相关,OR值为1.43(95% CI 1.01 ~2.02),P=0.042,而在相加模式和隐性模式下均未发现基因型与肥胖相关.rs11084753在三种遗传模式下与肥胖的发病均无相关性(均P >0.05).正常糖耐量人群中,rs17782313和rs11084753三种基因型间年龄、BMI、腰臀比、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和空腹胰岛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MC4R基因SNP位点rs17782313和KCTD15基因SNP位点rs11084753与2型糖尿病无相关性,MC4R基因SNP位点rs17782313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及糖尿病病人寿命的延长 ,糖尿病肾病 (DN)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许多发达国家已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占透析和肾移植病人的 1/ 3[1 ] 。因此 ,如何确定 DN的易感因素 ,对易感者及早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是当前 DN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证据提示 ,遗传因素在 DN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1型糖尿病 DN的发生率在糖尿病发病 15~ 2 0年内逐年升高 ,在 2 5~ 30年后达到高峰 ,发病率约为 30 % ;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却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年升高 ,达 6 0 %~ 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染法检测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基因5’端微卫生多态性的可靠性。方法:用银染法和放射自显影法分别检测相同样本DNA的AR基因微卫星多态性,比较二结果。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楚判读基因型且结果一致。结论:银染法可以代替放射自显影方法检测AR基因的微卫星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