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46例肝脏血管瘤病人资料,判断其手术指征,评价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厦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6例病人中,19例采用肝叶或肝段切除术,17例出现并发症,以胸腔积液和膈下积液多见,采用血管瘤摘除术的27例病人无并发症。结论 对肝脏血管瘤直径大于5cm并有明显临床症状,或不能除外恶性肿瘤的病人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血管瘤摘除术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韩世权 《临床医学》2020,40(2):83-84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在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82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复发(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2. 20%(5/41),对照组为14. 63%(6/41),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术中输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扭转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收治的7例胆囊扭转的,临床资料,7例中误诊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4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2例,急性阑尾炎并腹膜炎1例。术中见游离型胆囊4例;扭转180。3例,〉180。4例;伴发结石2例,胆囊穿孔2例,急性阑尾炎并腹膜炎1例。结果7例经手术均治愈。结论B超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手术操作应注意先将胆囊复位,抽吸肿大胆囊内容物,防止胆囊破裂而污染手术野和误伤胆总管。  相似文献   
4.
病人 女 ,47岁。刺激性咳嗽 ,呼吸困难 1年。查体 :气管居中 ,三凹征阳性 ,颈部可扪及I度肿大甲状腺 ,右叶呈结节改变。颈部侧位X线片上相当于甲状软骨处见气管内一直径约 1 0cm占位影。颈部气管CT相当于第 5胸椎水平见气管左后壁有一梭形软组织影突向腔内 ,密度均匀 ,肿物占据管腔 3/ 4(图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入声门 1 0cm可见由气管左后壁向腔内突出肿物 ,几乎与对侧管壁接触 ,肿物表面光滑、有充血表现。1998年 3月行气管内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叶甲状腺呈局限结节改变 ,部分切除甲状腺右叶后 ,于环甲膜区横行切开气管前壁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不同入路方式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0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侧方组和中间组,每组各50例。侧方组采用侧方入路,中间组采用中间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7d时血清癌活力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侧方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中间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中间组,排气时间显著早于中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组患者术后癌活力指标水平显著低于中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80.00%(40/50),显著高于中间组62.00%(3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侧方入路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能加快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对恶性肿瘤的清除效果明显,患者预后良好,远期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大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从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引起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指导临床正确面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245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于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我科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以及耐药率均有所升高,且已经出现泛耐药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极易变异而形成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临床应用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标.ICU病房应加强消毒隔离,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ICU病房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的外科危重病人137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血液净化治疗在外科领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序惯性血液净化治疗毒蕈中毒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对收治急性毒蕈中毒并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18例在常规治疗情况下,采用血液灌流联合持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患者经序贯性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后生化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例患者自愈,无后遗症发生,死亡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重症毒蕈中毒单用常规内科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体内毒物尽早彻底清除,早期序贯性血液净化为治疗急性重症毒蕈中毒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前HMGB1、PAF,患者治疗后随访28 d并统计其生存情况。分析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分析HMGB1、PAF水平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8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28例,57例生存。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O^R=5.441(95% CI:2.392,12.378)]、氧合指数[O^R=4.577(95% CI:2.012,10.411)]、HMGB1[O^R=4.341(95% CI:1.908,9.874)]、PAF[O^R=4.491(95% CI:1.974,10.215)]是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MGB1、PAF及两者联合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近期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71.43%、75.00%和71.43%,特异性分别为70.18%、73.68%和89.47%,AUC分别为0.752、0.764和0.879。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高,HMGB1、PAF与脓毒症休克患者近期预后有关,两者联合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