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复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窥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鼻内窥镜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无高血压、冠心病史,无肝肾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随机分为2组,Ⅰ组(20例)采用硝酸甘油复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Ⅱ组(20例)采用七氟醚麻醉。2组麻醉诱导均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微量泵入瑞芬太尼0.1μg.kg-1.min-1。手术开始后Ⅰ组吸入1%~2%七氟醚,用微量泵泵入硝酸甘油1μg.kg-1.min-1,使MAP(平均动脉压)降至6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并维持;Ⅱ组吸入1%~3%七氟醚,维持血压在术前基础水平左右。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中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Ⅰ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较Ⅱ组显著减少(P均<0.05),Ⅰ组术中血压明显低于术前血压(P<0.05)。结论硝酸甘油复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窥镜手术能有效减少出血量,改善手术野,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害6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5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 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结果 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2例(3.1%),1~4周内的22例(33.8%),>4周37例(56.9%),未记录者4例. 抗结核药39.5%,中草药12.5%,抗感染药9.9%,胃药5.3%,皮肤科药物8.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抗痛风药物8.5%,治疗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药物3.3%等. HBsAg阳性者及HBV DNA含量高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P<0.05). 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药物性肝炎,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34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过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病情痊愈者31例,好转者29例,未愈者2例,病死3例. 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并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等. 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4周后,可能与发病隐匿、发现较晚有关,但也提示既往经典诊断标准可能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地匹福林对青光眼、高眼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地匹福林药物对眼压和眼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2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患者,其中青光眼患者19例,滴用地匹福林一个星期,一日两次。通过用药一周的前后对比,分析地匹福林效果。结果不论是同一位患者,还是不同患者前后对比分析,各项指标效果良好。结论地匹福林对降低眼压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副作用不大,用药的频率小,同时对心率和血压影响不大,适宜老年人。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AE患者常出现精神状态及意识水平改变。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方法,SAE患者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0%。近年来,多种医学成像技术为早期识别SAE提供了无创的诊断方法,有助于了解SAE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针对SAE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近红外光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SAE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对气道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8年开展腹腔镜微创腹部外科手术 ,以CO2为腹腔镜手术人造气腹的气源。笔者收集了 61例腹腔镜手术病例 ,以观察CO2 气腹对气道压 (峰位 )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2 9例 ,女 3 2例。年龄 2 0~ 65岁。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胆囊炎、胆石症的病人 5 6例 ,宫外孕 3例 ,卵巢囊肿 2例。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无异常 ,血化验凝血功能正常。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 10~ 12h ,术前 3 0min肌肉注射鲁米那钠 0 .1g ,阿托品 0 .5mg。全麻诱导 :咪唑安定 0 .1mg/kg ,芬太尼 2ug/kg ,丙泊酚 2mg/kg ,阿曲库铵 0 .5mg/kg…  相似文献   
6.
王健  环伶  姜蕾  张小引  费翔  唐丽霞  鞠学军 《陕西医学杂志》2023,(12):1715-1717+172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估下腔静脉变异度(ΔIVC)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无痛胃肠镜的老年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超声评估ΔIVC指导静脉输液后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进行常规麻醉诱导。比较两组入室时(T0)、麻醉后1 min(T1)、麻醉后5 min(T2)、麻醉苏醒时(T3)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氧饱和度(rSO2)]及呼吸频率(RR)。比较两组丙泊酚用量和术后苏醒时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电解质(Na+、K+、Ca2+)水平。比较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认知障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rSO2及RR波动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患儿斜视矫正术中唤醒的应用价值。
方法 择期行斜视矫正术患儿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7~12岁,ASA Ⅰ级,BMI 18~25 kg/m2,生长发育良好。随机分为三组:HFNC组(H组)、鼻导管组(N组)和喉罩组(L组),每组15例。H组通过经鼻高流量氧疗吸入氧气2 L·kg-1·min-1,最高至70 L/min,FiO2 50%,温度34 ℃。N组经鼻导管吸氧1 L·kg-1·min-1,最高至6 L/min,FiO2(21+流量×4)%。L组置入相应型号的喉罩后,经麻醉机予以空氧混合气体3 L/min,FiO260%,维持吸入2%七氟醚。所有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术中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分别记录入室时、手术开始时、唤醒前、唤醒成功和手术结束时的HR、MAP、SpO2、RR和BIS。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唤醒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记录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心动过速、体动反应、呼吸支持等发生情况。
结果 手术开始时H组和L组HR明显慢于N组(P<0.05),SpO2、RR明显高于N组(P<0.05),H组SpO2明显低于L组(P<0.05)。手术开始时H组和L组MAP、RR、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唤醒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长于N组和H组(P<0.05)。三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组和L组呼吸支持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P<0.05),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发生体动不良反应。
结论 与使用鼻导管或喉罩的患儿比较,HFNC应用于患儿斜视矫正术中唤醒,能够减少呼吸支持,保障患儿呼吸道安全,患儿的唤醒时间和苏醒时间短,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麻醉在锁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将57例锁骨骨折患者按术中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进行臂丛麻醉,30例)和传统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27例).比较两组患者实施麻醉一般指标、手术区域阻滞效果、术中疼痛程度、肌松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超声组在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8%七氟醚单次呼吸诱导用于小儿全麻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小儿气管内全麻病例40例,术前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无上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病史.随机分为2组:Ⅰ组(七氟醚组20例)和Ⅱ组(丙泊酚组20例).人室后Ⅰ组采用8%七氟醚单次呼吸诱导(单次肺活量法),加压面罩密闭吸入8%的七氟醚,氧流量为6L/min,待其入睡后吸入浓度改为3%~4%.氧流量为4L/min,随后开放静脉,静脉注射3μg/kg芬太尼;Ⅱ组先开放静脉,静脉注射3μg/kg的芬太尼,1 min后静脉注射3 mg/kg的丙泊酚.当2组患儿的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待肌松后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观察2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有无插管反应(肢动、呛咳、喉痉挛等),以及诱导前、插管时和插管后1、5、10 min的SBP、DBP、HR变化.结果 Ⅱ组较Ⅰ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2组插管时及插管后各时点的SBP低于诱导前(P均<0.05).Ⅱ组插管时HR慢于诱导前(P<0.05),Ⅰ组各时点的HR与诱导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8%七氟醚单次呼吸诱导用于小儿全麻是可行的,易被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10.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ASAⅠ~Ⅱ级胃癌、胆总管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组20例(胃癌17例,胆总管手术3例)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GE)组20例(胃癌18例,胆总管手术2例)。2组患者术前用药、全麻诱导方法、全麻维持均相同。GE组麻醉诱导前于T8—9作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5 cm,注入1.5%利多卡因+0.2%地卡因试验剂量3~5 mL,并测定平面。手术切皮前注入首剂量5~6 mL,以后每隔1 h注入追加量4~5 mL。观察2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探查时(T3)和术毕拔管后(T4)各时点的SBP、DBP、HR变化及术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SBP:G组逐渐升高,GE组逐渐降低值拔管后回升;T1、T2、T3、T4组间比较,P<0.05;DBP:T1、T2、T3组间比较P<0.05,T4趋近;HR:T1、T2、T3GE组明显低于G组;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GE组(6.50±2)min、(11.0±2.5)min;G组(17.3±3.0)min、(27.5±4.0)min。P<0.05。GE组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G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更完善,围术期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