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 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 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 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茯苓素预防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茯苓素(Poria cocos)预防大鼠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原位(腹腔)肾脏移植模型,移植前按照分组分别以生理盐水、茯苓素25mg.kg-1.d-1、茯苓素50 mg.kg-1.d-1和环孢素A(CsA)5 mg.kg-1.d-1灌胃。术后观察大鼠移植肾功能和存活时间,测定各组术后1周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以及CD4+、CD8+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的比值,并观察移植肾的病理变化。结果茯苓素50 mg.kg-1.d-1组和CsA组移植肾和受者存活时间较茯苓素25 mg.kg-1.d-1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延长(P0.05),而且病理损害程度较茯苓素25 mg.kg-1.d-1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但茯苓素50 mg.kg-1.d-1组较CsA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显著减少(P0.05)。各组移植肾功能和尿量变化与存活时间和移植肾病理变化相一致,茯苓素50 mg.kg-1.d-1组和CsA组肾功能异常发生时间明显晚于茯苓素25 mg.kg-1.d-1组和生理盐水组。茯苓素50 mg.kg-1.d-1组外周血IL-2和IFN-γ的含量较茯苓素25 mg.kg-1.d-1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1),但显著高于CsA组(P0.01);茯苓素50 mg.kg-1.d-1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茯苓素25 mg.kg-1.d-1组(P0.05)和生理盐水组(P0.01),CD8+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茯苓素对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但效果不如CsA。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中老年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 KBD)患者下颈椎椎间隙高度,观察椎间隙的影像学形态,明确大骨节病对下颈椎椎间隙高度及形态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甘肃宁县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的KBD患者(KBD组)92例,其中男38例,女54例;年龄47~70岁,平均(58.89±7.67)岁,以及非KBD人群(对照组)98例,其中男42例,女56例;年龄49~69岁,平均(58.35±7.38)岁。两组人群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观察下颈椎间隙影像学表现;测量两组C2~7椎间隙前缘、中间及后缘高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KBD组男、女C4~7椎间隙中间高度均低于C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BD组男、女C2~4椎间隙中间高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4~7椎间隙中间高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BD组男、女患者C2~4  相似文献   
4.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法进行免疫监测来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肾移植受者,将其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20例)和肾功能正常组(20例);选取10名健康供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外周血淋巴细胞,并经佛波酯(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体外刺激8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介素(IL)-2、IL-6的表达强度及CD3+CD69+、CD3+CD71+淋巴细胞比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L-2联合IL-6、CD3+CD69+联合CD3+CD71+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的IL-2、IL-6的荧光强度和CD3+CD69+、CD3+CD71+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IL-2联合IL-6预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为0.90,特异度为0.95。CD3+CD69+联合CD3+CD71+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为0.95,特异度为0.90。结论监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刺激上清液中的IL-2、IL-6及CD3+CD69+、CD3+CD71+的表达强度,可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此法简便,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卒中死亡率仅低于心血管病和肿瘤,位列第三位,其致残率位居第一,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而高血压是卒中充分且可控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治疗高血压在卒中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含铜抗菌钛合金Ti2448(Ti24Nb4Zr8Sn)的生物相容性。电弧炉熔炼的Ti24Nb4Zr8Sn和Ti24Nb4Zr8Sn-8Cu合金材料,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MC3T3-E1细胞共培养,通过荧光染色、显微观察、电镜观察、流式检测,来研究合金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Ti24Nb4Zr8Sn合金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抗菌作用,而Ti24Nb4Zr8Sn-8Cu合金材料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Ti24Nb4Zr8Sn和Ti24Nb4Zr8Sn-8Cu合金材料均对MC3T3-E1细胞没有影响。Ti24Nb4Zr8Sn-8Cu合金材料拥有良好的抗菌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合用于骨科内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2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E的主要临床表现仍为发热、贫血、脾肿大、心脏杂音;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占85.48%,血培养阳性率为40.32%,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最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为83.87%,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阳性率.结论 近年来IE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有所变化;基础心脏病仍是IE常见病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规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颈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71岁,平均(49.50±13.00)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评估、颅骨牵引实验,将18例患者分为寰枢椎不稳(instability)、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dislocation)、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dislocation),寰枢椎不稳共6例(33.33%),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共8例(44.44%),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4例(22.22%),行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估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通过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比较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