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于1997年6月在黑龙江省海林县调查莱姆病时,在山林地区采集蜱类200余只,经分类鉴定,均为全沟硬蜱。以每组5只,取中肠接种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从第3组获得1株疏螺旋体(菌株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二十二林场卫生所(海林157100);2...  相似文献   
2.
伯氏疏螺旋体共有13个基因种,国内分离到的菌株包括5个基因种[1-3],本研究对黑龙江地区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样本采集、处理及DNA提取:2009-2011年4-7月从黑龙江林区采用夹夜法采集野鼠,每样点100×2夹次,按5m距离布放鼠夹,晚放晨收.现场鉴定鼠种后,将捕获的鼠放入鼠袋内,乙醚麻醉后,消毒,无菌取脾脏低温保存.采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脾脏DNA,-20℃贮存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黑龙江林区野鼠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黑龙江地区采集的啮齿动物标本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阳性标本送测序并应用Mega5.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检测鼠标本51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9.3%(95%CI:7.1%~12.2%),牡丹江、绥芬河、同江和东宁四个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2.4%(39/314),5.3%(3/57),2.0%(1/51),5.4%(5/92),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有仓鼠、大仓鼠、大林姬鼠、褐家鼠、黑线姬鼠、红背鼠平、鼩鼱、棕背鼠平、东方田鼠、明纹花松鼠10种,鼠种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棕背鼠平的阳性率最高,为22.1%(21/95)。测序结果显示鼠感染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基因型是黑龙江立克次体基因型和一种新的未定种基因型。结论:黑龙江地区存在鼠感染黑龙江立克次体,同时可能存在未定种的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研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3种检测方法对莱姆病血清学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临床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分别采用IFA、ELISA和WB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和IgG)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实验共检测莱姆病疑似患者血清398份,ELISA阳性86例,阳性率21.61%,其中IgM阳性27例,IgG阳性59例;IFA阳性82例,阳性率20.60%,其中IgM阳性26例,IgG阳性56例;WB阳性83例,阳性率20.85%,其中IgM阳性31例,IgG阳性52例;并且实验表明,在对于游走性红斑病例的诊断上,WB法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和IFA(χ2=6.34,P〈0.05)。结论在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中,IFA、ELISA和WB3种方法结合运用,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WB在排除ELISA和IFA的假阳性结果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我国1953年从患者脑组织分离的森张株和2001年从患者血清中分离的MDJ01株森林脑炎病毒(TBE)的生物学特性及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分析TBE病毒E蛋白基因的变化与功能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上探讨我国TBE的传播、流行规律及致病机制。方法:两株病毒同时接种乳鼠和,BHK/21细胞,观察两株病毒对乳鼠和BHK/2l细胞的致病性;从两株病毒感染的BHK/2l细胞中提取病毒的RNA,对E蛋白基因进行RT-PCI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与pGEM-T载体连接,分别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森张株对乳鼠和BHK/21的致病性均比MDJ01株明显;两株病毒E蛋白基因长为l488nt,编码496个氨基酸,核苷酸的变异为33个,导致了2个氨基酸的变化,第一个氨基酸的变异发生在113位(MDJ01株由Ⅰ变成Ⅴ),第二个氨基酸的变异发生在163位(MDJ01由P变成A),两株病毒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8%,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与国外远东株比较,森张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稍高于MDJ01株,与欧洲株、西伯利亚株的同源性基本一致。结论:新分离株MDJ01对细胞和乳鼠的致病性稍低于1953年分离的森张株,E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两株病毒同属于远东亚型,推测MDJ01株可能是由森张株在自然界长期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变化.方法 运用PCR方法检测2010年捕获蜱中两种病原感染状况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威虎山和镜泊湖景区采集点捕获蜱标本共849只.两地优势蜱种分别为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26.15%、10.05%和0.00%、13.33%,提示全沟硬蜱复合感染.两地优势蜱种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上旬,蜱携带病原率因时间差异而不同.序列分析显示旅游区伯氏疏螺旋体有3种基因型,除B.garinii型、B.afzelii型外,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B.valaisiana-like group型.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序列分析表明,所得两序列分别与Rickettsia sp.HL-93和Rickettsia sp.H820,其同源性为100%.结论 两旅游区蜱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且携带的基因类型存在多样性;动态调查显示蜱种、蜱密度的分布以及蜱携带病原状况因生境、时间和人群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蜱传脑炎疑似患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对黑龙江省林区1206例蜱传脑炎疑似患者分别作了抗蜱传脑炎病毒抗体和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查。阳性数前者为201例(16.67%),后者为102例(8.46%),两者均阳性的28例。表明临床疑似蜱传脑炎患者中有相当数量为莱姆病,并从血清学上证实蜱传脑炎与莱姆病间存在同时或相继的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8.
牡丹江林区莱姆病分布的地理特点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在牡丹江林区对4个不同地理地貌的林场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在访问和检查的2 718人中,发现74例患者,其中54例是慢性游走性红斑,12例是神经系统损伤,8例是关节炎。从深山区到丘陵地均有莱姆病患者存在和发生。4个林场的患病率分布在11.6~45‰,深山区莱姆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丘陵地带。
从1例精神紊乱病人血液中分离到1株莱姆病螺旋体。
全沟硬蜱季节消长曲线和慢性游走性红斑病例曲线相一致,确证全沟硬蜱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莱姆病是林区近几年发现的蜱媒螺旋体病,可与森林脑炎同时发生,近5年本院检查804份血清标本,森林脑炎抗体阳性133例,占16.4%,莱姆病抗体阳性96例,占11.94%,其中16例抗体双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rrf(5S)~rrl(23S)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的检测效果.方法 收集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提取DNA进行巢式PCR、普通PCR检测.结果 共收集102份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巢式PCR检测阳性39例,阳性率为38.23%,其中蜱叮咬时间在2个月内的为33例,占84.62%;普通PCR只有1份阳性,阳性率为0.98%,远低于巢式PCR(38.23%).结论 rrf(5S)~rrl(23S)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可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从病原学角度支持莱姆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