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液回收机在术中自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手术者,于手术开始即把术区出血收至贮血罐内,经处理后在术中或术毕回输给病人,术中连续监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心率细胞观测血细胞及血电解质的变化.结果平均回收血量1551ml(700~2900ml)洗涤后自体血552ml (200~1400ml).自体血回输后,与术前相比,RBC、HB值下降不显著,(p>0.05);PLT明显降低(p<0.05),血浆钾、钠、氯值变化不显著.结论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行术中自体输血,能有效减少输异体血,但需注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对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皮肤感觉异常及红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 硬膜外阻滞麻醉行手术共 2 0 0 0例 ,I组 (观察组 ) 10 0 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 ,持续硬膜外给药法镇痛 :丁丙诺啡 0 .4 5mg或吗啡 4mg ,加入 0 .5 %布比卡因 5 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 6 0ml,注入首次剂量 5ml后 ,以 2ml·h-1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注入 ;II组 (对照组 ) 10 0 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不作镇痛 .结果 Ⅰ组发现了 15例皮肤并发症 .Ⅱ组未发现该并发症 .未发现运动功能受损者 .结论 阿片类药物的质量及所含化学成分、阿片类药与局麻药的配伍 ,可能是造成化学性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比较声带显微外科手术中 ,全麻及肌松条件下行喷射通气与间歇正压控制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成年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 (喷射通气组 ) 2 0例 ,Ⅱ组 (间歇正压控制通气组 ) 2 0例。两组均以芬太尼 3 μg/kg ,丙泊酚 2mg/kg ,阿曲库铵 0 5mg/kg静脉诱导后 ,Ⅰ组不作气管插管 ,仅在声门口行喷射通气 ;Ⅱ组则行气管插管间歇正压通气。观察比较两组的通气变化、心率、血压及术毕苏醒时间。结果 :Ⅰ组 (喷射通气组 )中 4例由于屏气导致血氧下降 ,置入支撑喉镜后心率明显增快 (P <0 0 5 ) ,血压值变化不明显 ;Ⅱ组 (间歇正压控制通气组 )心率、血压、血氧变化不明显。两组术毕苏醒时间 ,Ⅱ组 (19 0 0± 3 16)min明显短于Ⅰ组 (2 6 5 0± 3 2 4)min(P <0 0 1)。结论 :全麻及肌松条件下行声带手术 ,采用间歇正压控制通气技术优于喷射通气技术 ,麻醉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及其对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ASA I-Ⅱ级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年龄52-79岁。行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胸4水平以下。观察麻醉前后及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后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麻醉后30min PaO2及SaO2显著降低(P<0.05),BiPAP通气30min后,PaO2及SaO2显著回升(P<0.05-0.01),PaCO2基本维持于正常水平。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安全有效,明显改善氧合功能,减轻呼吸做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皮肤感觉异常及红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行手术共2000例,I组(观察组) 100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持续硬膜外给药法镇痛:丁丙诺啡0.45mg或吗啡4mg, 加入0.5%布比卡因5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60ml,注入首次剂量5ml后,以2 ml*h-1 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注入;II组(对照组)100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不作镇痛.结果Ⅰ组发现了15例皮肤并发症.Ⅱ组未发现该并发症.未发现运动功能受损者.结论阿片类药物的质量及所含化学成分、阿片类药与局麻药的配伍,可能是造成化学性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基底节血肿7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外伤性基底节血肿7例,占我院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125例的5.6%,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1例。年龄8~40岁,平均24岁。受伤类型:车祸6例、坠落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d以内4例、2~7d2例、14d1例。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全组病例伤后均有昏迷史,昏迷时间最长20h,最短30min。失语4例,面瘫3  相似文献   
8.
熵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全麻过程中熵指数的变化,并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进行比较,探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病例30例,(ASAⅠ~Ⅱ级),麻醉诱导用丙泊酚2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频率12次/min,潮气量8~10ml/kg。呼气末CO2维持在35~40mmHg,麻醉维持用异氟醚吸入,维持在1.0MAC,追加芬太尼及丙泊酚;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脉搏氧饱和度、熵指数(Entropy)和BIS并观察对循环和呼吸的变化。结果患者SE、RE、BIS值在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均显著下降,麻醉结束当患者呼之睁眼时明显回升,但未能完全回到基础值,RE值回升最明显,SE与BIS值,RE与BIS值均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5,P<0.01)和(r=0.96,P<0.01)。丙泊酚输注镇静不同深度对循环和呼吸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全麻过程中熵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均有良好相关性,用于监测麻醉深度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术中自体输血及血液稀释氧代谢及血乳酸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术中自体输血期间血液稀释对氧代谢影响、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病人的耐受力。方法 :18例腹部及骨科全麻手术病人 ,年龄 (47.4± 14 .8)岁 ,体重 (5 6 .3± 6 .6 )kg ,ASAⅠ~Ⅱ级。采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和 /或血液回收机自体输血 ,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及右颈内静脉穿刺置漂浮导管 ,分别于术前、输自体血前及输自体血后比较其血液动力学、氧代谢及动脉血乳酸的变化。结果 :术中失血 (10 36 .36± 5 16 .2 8)ml,自体输血量 (6 2 7.2 8± 2 93.5 7)ml,血液稀释程度 :HCT0 .2 3± 0 .0 3,此时HB ,HCT ,SVRI值明显下降 ,PCWP及CI值明显升高 ,MAP和HR变化不明显 ,PvO2 和SvO2 明显下降 ,DO2 ,VO2 ,O2 ER、LacticAcid变化不明显 ,回输自体血后HCT ,HB明显回升虽未达术前水平 ,但PvO2 ,O2 ER和LacticAcid变化不明显。结论 :术中血液稀释 ,HCT在 2 3%时 ,对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是安全的 ,对氧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艾司洛尔预防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红斌 《广东医学》1998,19(7):491-492
比较两种剂量艾司洛尔预防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应。方法:选择全麻择期手术成年患者24例,SAⅠ~Ⅱ级,无明显心血管病史,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于芬太危3~4μg/kg、咪唑安定0.2mg/kg、卡肌宁0.5mg/kg麻醉诱导后,静注艾司洛尔0.75mg/kg。Ⅱ组:麻醉诱导方法同Ⅰ组,静注艾司洛尔1mg/kg。两组均在艾司洛尔给药3分钟后行气管内插管。观测比较麻醉前,麻醉诱导后,艾司洛尔给药后1分钟、3分钟、置喉镜、气管插管后1、3、5分钟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结果:Ⅰ组插管后收缩压仍明显高于基础水平,持续至插管后3分钟,Ⅱ组插管后血压及心率变化不明显。结论:以1mg/kg剂量艾司洛尔在小剂量芬太危及咪唑安定诱导后给药能更有效预防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