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围型肺癌动态CT增强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对 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 20例,鳞癌 23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MVD和VEGF,术前均行动态CT扫描 (剂量 1. 5ml/kg,注射速率 2. 5ml/s,分别在注射造影剂后 0. 5、1、2、3、4、5min扫描),并测量感兴趣区 (ROI)CT值。结果  (1) 43例肺癌的平均强化峰值(PA)为(35. 53±8. 68)HU,峰值时间在注射造影剂后约 2min。(2)VEGF阳性率约 63% (27 /43),MVD平均值 27.00±7. 13,肺癌的PA值与肿瘤的MVD呈正相关(rs=0.623,Ρ<0. 001 ),VEGF阳性与阴性肺癌的PA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39. 78HU±6. 88HU及 27. 64HU±4. 62HU,P<0. 001);VEGF阳性肺癌的平均PA值与MVD呈正相关 (rs=0.691,Ρ<0.001),VEGF阳性与阴性肺癌的MVD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30. 93±5. 25及 20. 38±4. 49,P<0. 001);肺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s=0.610,Ρ<0. 001);但肺腺癌与鳞癌的平均PA值及MVD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肺癌动态CT扫描的PA值与MVD具有相关性,可作为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双能量减影法与时间减影法CT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即A球管采用80 kV,B球管采用140 kV,一次性扫描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数据后处理:①用平扫+80 kV增强数据行传统去骨数字减影(时间减影法);②用80 kV及140 kV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行直接去骨减影(双能量减影法).保存减影后数据,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将MIP及VR图像质量分为4级,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证实.结果 ①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主要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两种方法总体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24例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4例血管畸形病例均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的形态和范围,动静脉畸形较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③时间减影法CTA患者受到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6.60±0.50)mSv,双能量CTA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2.40±0.50)mSv.结论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正常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双能量减影法患者受到的放射剂量更低.对扫描中不配合患者,双能量减影法去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HR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胆脂瘤型中耳炎 2 6例 ,回顾性分析其HRCT表现 ,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胆脂瘤型中耳炎HRCT主要表现 :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区软组织肿块 (10 0 % ,2 6 2 6) ,常伴有骨质破坏 ,其中包括听骨破坏 (92 % ,2 4 2 6)、盾板破坏 (4 6% ,12 2 6)、面神经管破坏 (5 4% ,14 2 6)、乙状窦壁破坏 (7.7% ,2 2 6)。中耳窦腔扩大 ,骨缘硬化。并有颅内并发症 ,其中包括颞叶脓肿 (1例 )、耳源性脑膜炎 (1例 )。结论 HRCT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有肯定诊断价值 ,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HRCT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HRCT对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为慢性中耳炎并伴有面神经管破坏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HRCT检查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其HRCT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管骨质破坏,破坏部位以面神经管迷路段及鼓室段为主15例(83.3%),破坏原因主要为胆脂瘤性中耳炎(14例),占77.8%。面神经管破坏大部分合并面神经损伤而导致面瘫(14例),HR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骨质模糊,缺损,破坏。结论 HRCT能准确诊断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为慢性中耳炎并伴有面神经管破坏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HRCT检查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其HRCT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管骨质破坏,破坏部位以面神经管迷路段及鼓室段为主15例(83.3%),破坏原因主要为胆脂瘤性中耳炎(14例),占77.8%。面神经管破坏大部分合并面神经损伤而导致面瘫(14例)。HR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骨质模糊、缺损、破坏。结论:HRCT能准确诊断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17例,鳞癌15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 6 91,P <0 0 1) ,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CT征象均有关(P <0 0 5 )而与毛刺征无关(P >0 0 5 )。结论周围型肺癌的部分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3cm、或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7.
CT在髋臼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CT及三维重建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50例髋臼骨折均摄X线平片及CT横断扫描,其中45例采用SSD(表现遮盖法)或MPR(多平面重建)技术作三维重建,分析50例髋白骨折的横断及三维重建CT表现,根据Letournel分型将其分类,重点探讨三维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50例髋臼骨折中,①简单骨折22例,其中前壁骨折5例,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4例,横行骨折4例,X线平片仅显示19例骨折。②复杂骨折28例,其中双柱骨折9例,T型骨折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6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4例,横行伴后壁骨折5例。CT横断扫描共显示关节腔内骨折碎片54块,X线平片仅显示关节腔内骨折碎片32块,并清楚显示软组织损伤情况,三维重建图像多角度,立体显示骨折及移位情况,50例髋臼骨折中,38例行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手术所见与CT扫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髋臼骨折CT扫描能准确对骨折分型,三维重可弥补横断影像的不足,有助于骨折的立体定位,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CTP)观察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的影响.方法 对41例幕上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5 h~14 d同步行头颅CT平扫和CTP检查,观察时间、血肿体积、水肿范围、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同步平均动脉压(MBP)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和这种血液动力学变化与脑出血患者SSS相关性.结果 (1)血肿周围水肿带内、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 cm内)、同侧皮层区间不同病理区域脑血流量(分别为CBF1、CBF2、CBF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呈波动性变化;CBF1、CBF2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334,P=0.035),与CBF3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7,P=0.870;r=0.142,P=0.383).另外水肿带内CBF1和脑血容量(CBV1)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803,P=0.000),但与达峰时间(PT1)无相关关系(r=-0.52,P=0.752).(2)CBF1的下降程度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501,P=0.001;r=-0.589,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141,P=0.386;r=0.014,P=0.930).(3)血肿周围灌注损伤范围(参数图灌注缺损范围-血肿范围,此范围内的CBF<20mL/100 g·min)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范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449,P=0.003;r=0.645,P=0.000),与发病期间的血糖水平、MBP无相关关系(r=-0.047,P=0.769;r=0.141,P=0.378).(4)脑出血患者同步的SSS与血肿体积、血肿部位、CBF的下降程度、CBV的下降程度呈相关关系(r=-0.418,P=0.007;r=0.542,P=0.000;r=0.376,P=0.017;r=0.312,P=0.051),与血肿最大平面的灌注缺损范围、水肿范围无相关关系(r=-0.283,P=0.073;r=-0.163,P=0.308).结论 (1)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带内、外及同侧皮层血流减低均降低,但趋势不一致.(2)血肿周围水肿带内存在着缺血性损伤(CBF<20mL/100g·min),其范围和程度均血肿大小、水肿范围有关,随时间波动变化,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3)出血部位、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带内脑灌注水平影响脑出血患者的SS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CT灌注成像(CTP)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27例患者于发病后5h~2周行CTP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稳定,能够反映ICH后颅内的总体灌注情况。灌注缺损面积介于血肿与水肿加血肿面积之间;这种现象在基底节区前后侧比左右侧明显,且在某一方向更为显著;血肿周围灌注降低呈阶梯样改变,靠近血肿区达到缺血损伤的程度。ICH并发脑积水患者的灌注明显降低。脑血管畸形继发的出血可见血管影像。结论CTP可以反映ICH患者颅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血肿周围存在缺血性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血肿压迫和出血时的机械损伤等有关。CTP能够反映脑积水和颅内高压继发的低灌注。亦可能在鉴别出血的原因和出血方式上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CT灌注成像评估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经CT确诊的幕上脑出血患者41例,于发病5h~14d行双层脑CTP检查,按发病到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12h,〉12~24h,〉24~48h,〉48—72h,〉72h~2周。采用非去卷积模型斜率法计算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cm)以及远隔皮质区不同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olood flow,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达峰值时间(peak time,PT)及各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tlsity curve,TDC)。以CBF≤20ml·100g^-1·min^-1为脑灌注损伤。结果①所有患者灌注参数图从血肿中心到正常区色差呈阶梯状分布;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及远隔皮质区的平均CBF[(2.5±1.9)、(19.8±10.1)、(42.2±9.2)、(54.8±8.8)ml·100g^-1·min^-1]、rCBV[(2.9±1.7)、(7.1±4.3)、(25.8±5.1)、(37.9±4.5)%]及PT[血肿中心无峰值,(9.0±1.7),(8.0±1.1),(8.0±1.3)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15)。②CTP灌注参数图所示的灌注损伤为(11±5)cm^2,CT平扫显示的平均血肿范围为(6±3)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P=0.000)。③血肿≥10ml的患者26例,15例CBF≤20ml·100g^-1·min^-1;血肿〈10ml的患者14例,2例CBF≤20ml·100g^-1·min^-1。水肿带CBF与血肿体积呈直线相关(r=-0.501,P=0.001)。④血肿周围以上各区的CBF在不同时间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⑤脑积水患者的CBF和rCBV明显降低,而PT明显延长。结论CTP能够很好地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肿周边存在与血肿大小有关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