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寄生虫具有在宿主某一年龄段达到感染高峰的特点,但大量研究表明感染高峰时的宿主年龄不是不变的。本文将年龄-感染数据在宿主种群问作横向比较,结果表明:当传播率高时,感染高峰越高,感染高峰宿主的年龄越小;反之,当传播率低时,感染高峰越低,其年龄越大。这种模型称为“高峰移位”(peak shift)。本文介绍了此模型的依据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子胞蚴连同钉螺组织行石蜡切片,初步探讨了幼虫抗原片间接免疫酶染法(IIPA-DS)在诊断日本血吸虫病中的价值.结果表明,此法对112例确诊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为94.6%,血清滴度范围自原液至1:160,几何平均滴度1:20。101例正常人血清及24例正常家兔血清均未出现假阳性反应,与24例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IIPA-DS与IHA、COP及ELISA在检出率上符合程度高,在反应强度上一致性好。认为IIPA-DS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组织内虫卵石蜡切片免疫酶染法(Kamiya法)对血吸虫病特异抗体的实验结果,证明其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并具抗原性稳定、易标准化、可做滴度的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代以来,荧光染色法被应用于微生物学及临床免疫学,而且被认为是较好的诊断方法之一。但此法需特殊的荧光显微镜,结果的判断往往带有主观性。另一种利用同位素标志抗原或抗体,即放射免疫测定法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重复性,但试剂昂贵,半衰期短,且判断结果须复杂的设备,试剂  相似文献   
5.
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简称SPA)是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属天然蛋白质,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IgG的Fc段结合。1979年国外开始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标记SPA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比利时、美国、加拿大等地发现的10例弓形虫性脑炎病人,男8例、女2例,年龄23~56岁,6例黑人,4例白人。病人于住院前1周至18个月均有厌食、发热、不适、软弱及体重减轻等潜伏症状,同时有头痛、精神错乱、智力活动减少。其中9例死于疾病的急性期,4例入院前曾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疑及与病情恶化有关。2例在住院时用乙胺嘧啶及磺胺药物治疗发生白细胞减少,因病情恶化而中断治疗,5例伴有结核杆菌、肺囊虫、巨细胞病毒与念株菌等感染,3例病人伴有多器官的播散型弓形虫病。用染色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法(DS-ELISA)测定9例病人血清,其中2  相似文献   
7.
过去虽多次报道东非有抗氯喹的恶性疟,但大多是用体内方法测试的。由于该法可能受宿主的免疫耐受性、重复感染、吸收障碍及伴用其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目前认为临床上考虑抗药性的病例,需测定血清氯喹浓度或用体外技术评价。本文报道意大利的一例感染肯尼亚株恶性疟原虫的病人,经体外试验,证实对氯喹有高度的抗性。患者36岁,男性,于1982年秋到肯尼亚旅游15天之前未到过其他疟疾流行区,也未服过抗疟药。在返回意大利的第2天,出现高烧、头痛、关节痛,6天后,未经血检和就医便开始服氯喹,服药后次日入院,血检发现恶性疟原虫(4,500/μl),当给予氯喹治疗,连服5天,每日450mg,总量3,300mg,治疗期间无呕吐及腹泻。治后第3天,体温正常,症状  相似文献   
8.
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免疫血清、补体等因子对体外机械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份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杀伤作用;但在抗体及补体参与下,对童虫的杀伤明显增强,提示中性粒细胞与血清免疫因子对童虫的杀伤有协同作用。此外,比较正常小鼠和感染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童虫的杀伤能力,比较不同虫龄对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免疫作用的敏感性,证实机械转变童虫孵育24h 后对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免疫杀伤的抵抗力增强(P<0.01)。文中对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补体对童虫的杀伤机理进行讨论。并提出评价血吸虫细胞免疫标准化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提要为了解汕头地区与弓形虫病关系密切的人群与弓形虫感染之间的关系,我们于1993-1995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种方法对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或放疗病人、眼部疾患、精神分裂症、其他未明确诊断病人、流产妇女、早孕妇女和大学生共1077人进行血清弓形虫抗体互补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16.82%(37/220)、11.67%(7/60)、13.03%(31/238)、22.73%(10/44)、17.65%(6/34)、6.27%(17/271)和3.81%(8/210)。其中恶性肿瘤组和精神分裂症组及其他疾病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  相似文献   
10.
汕头地区几种人群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属机会致病原虫[1],但人的感染并非罕见,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易引起感染、发病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汕头地区自90年代开始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儿童、孕妇及肿瘤患者等进行血清弓形虫抗体的调查研究[2~4]我们于1993~1995年对与弓形虫关系密切的重点人群如流产、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或放疗病人、眼部疾患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等血清共1077份用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种方法对每一份血清样品进行弓形虫抗体的互补检测,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