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胸痹)痰瘀辨证与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aCD40L)表达的关系.方法:入选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痰非瘀组(n=20),痰凝心脉组(n=20),痰瘀互结组(n=20).另选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n=20),免疫透射比浊法测hsCRP,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血清aCD40L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非痰非瘀组、痰凝心脉组和痰瘀互结组患者血清ha-CRP和sCD40L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与非痰非瘀组比较,痰凝心脉组及痰瘀互结组患者血清ha-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sCD40L水平略高于非痰非瘀组(P>0.05),且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见,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痰瘀辨证之间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血清炎症标志物ha-CRP水平可为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叶姜莉  陈隽 《现代康复》1999,3(7):849-849
1998年4月我科收治疗1例脓毒败血症型猩红热的患儿,中毒症状较重。由于在加强抗感染和支持疗法的同时.精心做好了各种护理工作.减少和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较快临床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随访1年内的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及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75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按达比加群酯胶囊联合或无联合他汀类药物分为联合组和无联合组。两组患者均治疗1年以上并随访1年。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3、6、12个月内的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及12个月内的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时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2个月时联合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未联合组(3.4% vs 9.3%,P<0.05),而联合组出血事件与未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内联合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无联合组(Log Rank=4.054,P<0.05)。结论 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他汀药物治疗能降低血栓栓塞风险,能提高生存率且未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大鼠早期骨微结构改变及其BMP-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的骨密度、骨微结构改变及骨组织中BMP-2基因的表达.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A组(普通饲料对照组)、B组(高脂饲料 链脲佐菌素组)和C组(普通饲料 大剂量链脲佐菌素组).饲养12周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骨密度、光镜、扫描电镜、骨形态计量学的观察以及BMP-2基因表达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与A组相比,B组骨微结构无明显变化(P>0.05),但BMP-2基因表达增高(P<0.05),C组骨微结构明显改变(P<0.05),BMP-2基因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早期骨微结构及BMP-2基因表达情况改变不完全一致,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建立测定小儿氨咖黄敏颗粒中3种西药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18柱(7.5cm×0.21cm,1.7μm);柱温为35℃;流动相为0.03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乙腈(88∶12);检测波长为214nm。结果线性范围为:对乙酰氨基酚0.149~1.489μg,r=0.999 8;咖啡因0.010~0.101μg,r=0.999 4;马来酸氯苯那敏0.005~0.082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对乙酰氨基酚99.3%,RSD=0.42%;咖啡因98.8%,RSD=0.50%;马来酸氯苯那敏99.5%,RSD=0.78%。结论相对于现行药品执行标准中的含量测定方法,UPLC法测定3种西药含量更准确、方便,可较好地控制小儿氨咖黄敏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某儿童医院10年临床报告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近10年流行特点。方法对10年来收集的全院各科上报的菌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3-2002年报告菌痢10861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2.92%,传染科门诊量占全院门诊百分比的年变化为8.54%~4.33%;菌痢发病占传染科门诊的年比率变化为1.05%~3.45%;<1岁、1~3岁、4~6岁、7~9岁、≥10岁5个年龄组,各组之间菌痢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岁组检出率最高;细菌性痢疾每年4月检出率开始上升,8月达最高,11月检出率恢复到上升前水平;不同性别的儿童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明显高于女童。结论细菌性痢疾检出年龄特点为婴幼儿最高,随年龄增长,发病逐渐减少;发病高峰季节向春秋季扩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胸痹)痰瘀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信使核糖核酸(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PPARγ/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入选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非痰非瘀组、痰凝心脉组及痰瘀互结组,每组各20例,另选健康志愿者20名为正常对照,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PARγ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个证型组患者FINS、HOMA-IR及PPARγ/mRNA表达水平均增高(P<0.01或P<0.05);与非痰非瘀组比较,痰凝心脉组及痰瘀互结组患者FINS、HOMA-IR和PPARγmRNA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或P<0.01),且痰凝心脉组与痰瘀互结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抵抗和单核细胞PPARγ mRNA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冠心病(胸痹)痰瘀演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脑外伤组,共112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共40例.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脑外伤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测定血浆HMGB1浓度.结果: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季节变化对儿童血铅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对健康查体儿童进行血铅检测,将入组儿童分婴幼儿组(1个月~3岁)、学龄前组(3~6岁)、学龄组(6~12岁)和青少年组(12~18岁),分析不同季节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状况。结果共检测儿童13 233例。年龄1个月~18岁;男8315例,女4918例。平均血铅质量浓度60μg/L,第5和第95百分位数为19、138μg/L,儿童铅中毒检出率为14.8%,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以轻度铅中毒为主(χ2=116.3125 P<0.0001)。按照冬、春、秋、夏季顺序,血铅质量浓度分别为48、60、61、66μg/L;铅中毒检出率分别为9.5%、12.6%、15.5%、18.4%。夏、秋季节儿童铅质量浓度及铅中毒检出率有明显季节差异(χ2=128.0371 P<0.0001),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男童、年龄越大越易发生铅中毒,秋、春、夏季发生铅中毒危险性较冬季大。结论儿童血铅水平与季节有关。北京地区秋季儿童铅中毒危险性最大。  相似文献   
10.
刘云  陈隽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9):1885-1887
目的观察糖代谢异常(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大鼠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揭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发生发展的炎性机制。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抵抗组(IR组)和T2DM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的超微结构,并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等生化指标及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TNF-α在IR组、T2DM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D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T2DM组大鼠IDP值显著高于IR组(P<0.01)。IR、T2DM组ISI负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镜下IR、T2DM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相关分析表明:TNF-α的IDP值与FPG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呈明显正相关(r=0.905,0.602,0.493,0.430,均P<0.01),与ISI明显呈负相关(r=-0.896,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BG、ISI是影响TNF-α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TNF-α的表达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且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D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