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阳琴  丁惠国 《北京医学》2014,(12):1050-1052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因此.有必要探讨加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组织损伤及导致其预后不良和抗病毒治疗应答差的危险因素,而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成为全球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我国"不明"原因肝硬化的重要病因。介绍了NAFLD的进展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不同于HBV或HCV相关肝硬化,进一步明确NAFLD进展的诱因及临床特征,寻找有效的早期无创诊断方法,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氟康唑应用于终末期肝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64例终末期肝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27例、原发性肝癌21例、肝衰竭16例)的临床资料。氟康唑首剂0.4 g/d静脉滴注,之后0.2 g/d静脉滴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用药前及用药后每周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氟康唑疗程4~62 d,中位时间为15 d,应用氟康唑第1、2、5、6周后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指标明显下降(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CHE)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肾小球滤过率(e GFR)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血红蛋白在用药第3周后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血小板在用药8~14 d明显下降,其对数值为1.84±0.37,较用药前及其他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4例(6.25%)患者出现与氟康唑密切相关的不良反应,3例表现为恶心、呕吐,1例为腹泻,停药后恢复。结论 终末期肝病继发真菌感染患者应用氟康唑安全,不良反应发生少,未明显加重肝损伤,无明显肾毒性。应用超过1周需监测血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