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不育男性进行遗传和生育检测,探讨性染色体各种异常与男性生育及无精子因子关系。方法对1 282例不育男性进行生育力检测,采集不同生育力组患者的外周血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多重PCR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序列标签位点(STSs)扩增来检测位点的缺失,统计缺失的发生率及各区域缺失率。结果 1 282例患者中共检测到16例性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为1. 25%,其中无精子症组15例,发生率为12. 40%。精液正常组1例,其他组未见异常,无精子症组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其他组。检测到19例无精子因子缺失,涉及到A、B、C 3个区域,总缺失率为1. 48%,无精子症组及严重少精子症组缺失率分别为10. 74%和10. 53%,其他组未见缺失。16例性染色体异常患者中有8例发生缺失,缺失率为50. 00%。结论性染色体异常可导致严重的男性生育力异常,Y染色体长臂1区发生的缺失可导致无精子因子B和C区及以上区域的联合缺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的多重PCR体系。方法:参照欧洲男科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室质控网推荐的6个特异性序列标签(STS),并在此基础上增加9个STS,依据Y染色体上15个STS设计引物,以性别决定基因(SRY)为内参建立多重PCR体系;对无精症组、严重少精症组、精液正常组及其它组(精液参数至少一项低于参考值)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建立的15个STS多重PCR体系检测到无精子症组缺失率为5.9%,严重少精子症组缺失率为17.2%,精液正常组及其它组中未发现缺失。多重PCR检测的特异性为100%,未发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结论:多重PCR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在辅助生殖临床检测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多重PCR及细胞遗传学技术,探讨导致男性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的遗传原因,调查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及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及分布频率。方法利用Y染色体上15个特异性序列标签(STS)设计引物,采用多重PCR的方法对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组73例对象、精液正常对照组138例对象的外周血DNA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遗传学检测,同时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方法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的频率为9.6%,缺失的位点涉及到AZF(无精子因子)的3个区域,其中AZFb缺失率为1.4%,AZFc缺失率为8.2%,AZFd缺失率为9.6%,缺失率极显著的高于精液正常对照组(P<0.01);细胞遗传学研究检测到7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核型频率为9.6%,正常精液对照组未检测到染色体核型异常,两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不育男性特别是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及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较高,Y染色体微缺失及细胞遗传学检测可为不育患者提供治疗前的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缺陷垂直传递给后代。  相似文献   
5.
<正>圆头精子症是一种罕见的畸形精子症,是由于生精障碍导致的男性不育疾病,发病率小于0.1%。临床上以大部分或全部精子头部呈圆形为主要特征并伴有顶体缺失或仅有少许顶体囊泡残留[1],常表现为顶体酶活性异常低下或缺失,自然状态下没有受精能力进而导致男性不育。圆头精子症由于临床病例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分析整理圆头精子症详细的临床及遗传学资料,可为探索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收集了1例近亲结婚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