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麻疹流行病学规律,探讨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白云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麻疹发病率为65.60/10万,2007年为64.28/10万。在两年所有病例中,发病率以小年龄组和学龄儿童组为主,其中0-9岁组占71.11%;发病地域广泛散发,以春夏季高发;57.28%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23.86%的报告免疫史不详。结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MV)接种率和免疫覆盖率不高是造成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儿童2针次MV常规免疫率,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总数与登革热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确诊的登革热病例中随机抽取典型登革热病例308例、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79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血小板计数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均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5.02(95%CI:2.01~12.79)和13.45(95%CI:1.50~304.60);而血小板轻度减少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值为1.23(95%CI:0.61~2.60)。相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组,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组或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也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4.39(95%CI:1.22~28.13)和7.20(95%CI:1.97~46.65)。结论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程度越大,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及流行因素,为制订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疫情流行80天,共发病70例,发病率为3.5/10万;病例呈一定的聚集性,爆发疫情的病例占78.6%;采取联防联控等综合性控制措施效果明显。结论登革热疫情传播迅速,流行时间长,控制难度大,采取政府干预、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是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广州市牲畜交易市场从业人员开展布鲁氏菌感染现状调查,分析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制订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场入职时间半年及以上的所有从业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我市牲畜交易市场总调查对象中,布鲁氏菌感染者40人,未感染者286人,感染率为12.27%。男性和女性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感染组中男性从业人员比例更高。职业人群工作接触年限在布病感染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职业接触年限在1~2年组的感染率最高,为29.41%;依据年龄和工种分组,布鲁氏菌感染与非感染的频率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4个危险因素:贩卖屠宰加工皮张(OR=2.946)、工作时不使用手套(OR=4.326)、在家里自己加工羊蹄羊头和收拾内脏等(OR=4.278)、接触流产牲畜(OR=8.621)。结论我市牲畜交易市场从业人员布鲁氏菌感染率为12.27%,有上升趋势。男性从业人员(14.10%)感染率高于女性从业者(7.61%)。接触牲畜流产物、工作中不使用手套、在家里自己加工羊蹄羊头及贩卖屠宰加工皮张,均为布鲁氏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接触牲畜的流产物感染风险最高。应加强从业人员布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自我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广州市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发病危险因素及探讨麻疹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385例,收集病例就诊情况、乘坐交通工具情况、免疫史及相关信息,与麻疹个案调查表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8个月~4岁麻疹病例23.1%发病前有麻疹疫苗(MV)接种史,7.22%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MV接种史,30.13%麻疹病例发病前3周(最长潜伏期)内有就诊史,29.16%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乘坐交通工具史,6.23%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现症麻疹病人接触史.结论 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表现出医院聚集性,存在院内感染的可能;≤4岁病例发病危险因素还可能与发病前3周内乘坐过交通工具及接触过麻疹现症病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白云区2010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新特点,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以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使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 本次疫情流行历时69 d,从8月22日至10月29日.共发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2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42.1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工发病较高.1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方圆500 m范围内,实验室确诊12例,检测结果显示,单份IgM阳性的6例,单份IgG抗体阳性的1例,IgM/IgG抗体双阳的有12例.9-10月以来BI持续超5,最高达到41,BI平均数为13.8.结论 本次登革热爆发疫情呈现流行时间长、范围大、连续散发的新特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州市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发病危险因素及探讨麻疹防治对策。方法调查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385例,收集病例就诊情况、乘坐交通工具情况、免疫史及相关信息,与麻疹个案调查表进行整合分析。结果8个月~4岁麻疹病例23.1%发病前有麻疹疫苗(MV)接种史,7.22%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MV接种史,30.13%麻疹病例发病前3周(最长潜伏期)内有就诊史,29.16%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乘坐交通工具史,6.23%病例发病前3周内有现症麻疹病人接触史。结论白云区≤4岁麻疹病例表现出医院聚集性,存在院内感染的可能;≤4岁病例发病危险因素还可能与发病前3周内乘坐过交通工具及接触过麻疹现症病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白云区2010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新特点,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以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使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69d,从8月22日至10月29日。共发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2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42.1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工发病较高。1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方圆500m范围内,实验室确诊12例,检测结果显示,单份IgM阳性的6例,单份IgG抗体阳性的1例,IgM/IgG抗体双阳的有12例。9-10月以来BI持续超5,最高达到41,BI平均数为13.8。结论本次登革热爆发疫情呈现流行时间长、范围大、连续散发的新特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麻疹流行病学规律,探讨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白云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麻疹发病率为65.60/10万,2007年为64.28/10万.在两年所有病例中,发病率以小年龄组和学龄儿童组为主,其中0~9岁组占71.11%;发病地域广泛散发,以春夏季高发;57.28%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23.86%的报告免疫史不详.结论 流动儿童麻疹疫苗(MV)接种率和免疫覆盖率不高是造成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儿童2针次MV常规免疫率,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重点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证,分析患病危险因素,实施健康干预,为制定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地区重点职业人群如牲畜交易、屠宰、养殖和畜肉加工的从业人员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知信行”问卷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X2检验等统计分析找出感染危险因素并实施干预措施,了解干预效果。结果共调查重点职业人员627人,其中布病感染者77人,感染率为12.28%。职业人群的性别、工种、工作年限、接触牲畜种类等因素对感染布病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羊只(包括屠宰/运输/销售羊只、接触牲畜流产物/胎盘)是感染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接触羊只与接触非羊动物的职业人群其布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R=32.18(95%可信限为7.82~132.36)];工作时不使用手套和口罩(OR=2.86)、工作后不用消毒液洗手(OR=3.206)也是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地区重点职业人群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销售/屠宰/运输羊只、接触牲畜流产物/胎盘、工作时不使用手套和口罩、工作后不用消毒液洗手等。规范牲畜的免疫和检疫,加强监测和市场管理,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教育,工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控制布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