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内间断注射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12 h对其神经行为学和脊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探讨罗哌卡因的神经毒性。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改良Yaksh法蛛网膜下腔内置入microspinal导管至脊髓腰段后,随机分为5组(n=6):N组(对照组)经microspinal导管注入0.9%氯化钠0.12 mL/kg,每间隔1.5 h 1次,共8次;A,B,C和D组4组注药方式和体积同N组,注入药物分别为0.25%,0.5%,0.75% 和1.0%罗哌卡因。注药前和第1 次注药后12 h测定双后肢热刺激回缩阈值 (poster paw withdrawal latency to heat stimulation,PWHL)、机械刺激回缩阈值(poster paw withdrawal latency to mechanical stimulation,PWML),并进行运动功能 (motor function,MF )评分。测定神经行为学的各项指标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A,B,C,D 4组注药后30 s内双后肢麻痹;10~60 min双后肢肌张力恢复,其中A组大鼠在注药后10,20 min的MF评分与B,C,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组大鼠双后肢肌张力恢复最快;而B,C组大鼠在注药后20 min的MF评分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D组大鼠双后肢及张力恢复最慢,B和C组介于A和D组之间。实验组各组(A,B,C,D组)与对照(N)组比较,双后肢PWHL和PWML的最大效应百分比(percent maximum possible effect, %MPE)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镜结果显示,N组和A组脊髓超微结构正常;B组线粒体、内质网轻度水肿;C组脊髓髓鞘纤维板层结构疏松,轴索肿胀,局灶变性;D组脊髓神经元细胞核膜皱缩,线粒体空泡样变,内质网肿胀严重,局灶性脱髓鞘改变。结论:大鼠蛛网膜下腔内间断注射0.5%,0.75%,1.0%罗哌卡因12 h可使其脊髓超微结构产生浓度依赖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