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负荷量苯巴比妥及持续静脉滴注地西泮治疗新生儿破伤风(N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2010年在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治疗的63例破伤风新生儿按不同抗惊厥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圊顾性分析负荷量苯巴比妥20mg/kg肌注联合地西泮10mg/(kg·d)维持5灿g/(kg·min)静脉泵注治疗NT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抗惊厥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对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负荷量苯巴比妥及持续静脉滴注地西泮治疗NT与传统方式比较,其痉挛控制时间快,住院时间短,肺炎、痉挛窒息、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治愈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量苯巴比妥及持续静脉滴注地西泮治疗NT效果好,优于传统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晚期妊娠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门诊产检及住院分娩的慢性乙肝孕妇及其新生儿317例,根据荧光免疫定量和ELISA法检测结果分为4组:A组HbsAg(+)、HbeAg(+)、HbcAb(+)、HBV-DNA低水平(≤103cp/mL)组;B组HbsAg(+)、HbeAb(+)、HbcAb(+)、HBV-DNA低水平(≤103cp/mL)组;C组HbsAg(+)、HbeAg(+)、HbcAb(+)、HBV-DNA中高水平(≥104cp/mL)组;D组HbsAg(+)、HbeAb(+)、HbcAb(+)、HBV-DNA中高水平(≥104cp/mL)组。在妊娠第28、32、36周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400IU,新生儿于生后24h常规注射HBIG100U,并与于出生后0、1、6个月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检测新生儿脐血及出生后6个月、1年外周血乙肝抗原抗体六项。结果妊娠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宫内感染发生率为7.07%。结论妊娠晚期应用HBIG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发生率,HBIG阻断乙肝病毒感染在HBV-DNA低水平组效果比HBV-DNA中高水平组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 HBV )感染不同临床转归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程序性凋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 PD-1)的表达情况。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健康者(对照组)、17例慢性HBV携带者(携带组)、53例慢性肝炎者(慢性肝炎组)、1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16例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者(肝癌组)外周血NK细胞PD-1表达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NK细胞PD-1表达率[(8.2±2.0)%]明显低于携带组[(15.9±5.6)%]、肝硬化组[(14.8±6.8)%]和肝癌组[(14.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与慢性肝炎组[(10.6±4.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4组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组NK细胞PD-1表达率比较,仅携带组NK细胞PD-1表达率高于慢性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NK细胞高表达PD-1可能影响机体对HBV感染的清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心医院于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抗病毒治疗后第3、6、9周,两组肝功能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对比,抗病毒治疗后第3、6、9周,两组肝纤维化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8例出现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尽管替比夫定可以有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但是对其耐药性以及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31例新生儿破伤风临床分析郑晓丹,郑定纲,陈益宏,吴启水新生儿破伤风目前仍时有发生,其病死率高达60%[1]。我院自1992年至1995年7月共收治31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31例病例中男22例,女9例。年龄最小4天,最大27天。小于7...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方法对2009年2月—2010年1月本院门诊以及接受住院治疗的14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临床手足口病通常以1~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多;发病时间大多集中于3—7月及9—12月;临床手足口病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疹表现,约有51.4%(73/142)的患儿存在发热史,其住院率约为9.86%(14/142),住院手足口病患儿伴发其他临床并发症者约为37.32%(53/142),住院时间为(5.9±2.7)d,无死亡病例。经临床病原学检查EV71肠道病毒阳性患儿为17例;CoxA16柯萨奇病毒A组阳性患儿为13例;CoxA16柯萨奇病毒A组阴性患儿为7例。结论临床手足口病的传染性相对比较强,治疗以应用广谱性抗病毒药物以及增加患儿机体的免疫力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破伤风目前仍时有发生,其病死率高达60%。我院自1992年至1995年7月共收治31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益宏 《吉林医学》2011,(17):3420-3421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手足口病患儿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手足口病患者资料来自2009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78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患者4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心肌酶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手足口病组CK-MB、CKP、LDH和α-HBDH等4个指标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K-MB、CKP和α-HBDH等三指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患儿Ig G与Ig 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IgM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切关注手足口病患者血清心肌酶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心肌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陈益宏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4):495-496,50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5年4月诊治的124例肝炎患者,分为3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例为甲组,重型肝炎早期患者42例为乙组,重型肝炎晚期患者37例为丙组.选取我院同时间段6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4组血小板4项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