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血清簇集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3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1例和非冠心病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冠心病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男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饮酒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高脂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清簇集蛋白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尿酸及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154,95%CI(1.285,7.736)]、糖尿病病史[OR=3.624,95%CI(1.296,10.136)]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簇集蛋白水平[OR=0.924,95%CI(0.859,0.995)]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簇集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房颤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00例,根据是否为房颤患者及房颤持续时间分为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每组各100例,ELISA法检测血清FGF23浓度,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学指标,采用多元Logsi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发生和维持的危险因素。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的FGF2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房直径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206.25±59.21 ng/ml vs. 238.16±60.40 ng/ml vs. 122.63±41.10 ng/ml,P0.05),(519.58±93.47 pg/ml vs. 568.05±103.64 pg/ml vs. 409.17±79.54 pg/ml,P0.05),(39.59±4.18 mm vs. 41.24±4.49mm vs. 36.97±3.53 mm,P0.05),且持续性房颤组的FGF23、NT-proBNP水平及左房直径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238.16±60.40 ng/ml vs. 206.25±59.21 ng/ml,P0.05),(568.05±103.64 pg/ml vs. 519.58±93.47 pg/ml,P0.05),(41.24±4.49mm vs. 39.59±4.18 mm,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GF23、NT-proBNP、左房直径是患者房颤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清FGF23水平上调且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FGF23可能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由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通过FGF23-Klotho轴发挥其调节血磷和维生素D代谢的细胞因子。矿物质的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是相关的。近年来,血清FGF23浓度被认为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一个新的心血管风险因素。随之对FGF23研究逐渐增多,人们认识到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FGF23与心力衰竭、左室肥大等有明显相关性,但是对于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还存在争议,本文就对FGF23与冠心病发生及发展及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按照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快代谢型组47例、中代谢型组53例、慢代谢型组16例。3组患者均于PCI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150 mg/d维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3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慢代谢型组与中代谢型组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快代谢型组(P0.05);但中代谢型组与慢代谢型组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型为中慢代谢型可降低冠心病患者PCI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进而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以其安全性、微创性、简单化的特点成为冠状动脉治疗发展的重点.从1977年第一次进行的冠心病球囊扩张治疗开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至今已过40年.40年间,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其中经历了4次主要的革命性发展.本文就40年来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支架发展过程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全世界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心力衰竭又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是攻克心血管疾病的难题。近些年对两型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研究逐渐增多,对延缓患者心功能恶化起得了一定疗效。但是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远期的生存质量差,预后不好;目前对两型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