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桂喜 《医学综述》2013,19(11):2023-2025
百草枯属剧毒除草剂,对人畜有较强的毒性。20世纪50年代末,百草枯的除草作用被发现,1962年首次在市场上销售,每年均有很多人死于百草枯中毒。百草枯对全身各个器官均有极强的毒性,病程进展快,病死率很高,临床表现各异,最终患者多因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肺纤维化所致的低氧血症死亡。国内外学者至今仍未发现百草枯的特效解毒药物,该文就近年来百草枯中毒治疗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并发后尿道断裂及膀胱破裂的急诊诊断与治疗,提高骨盆骨折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及泌尿外科2000—2010年收治的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断裂及膀胱破裂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中合并后尿道断裂41例,合并膀胱破裂15例,4例同时有后尿道断裂和膀胱破裂二种合并伤。41例合并后尿道断裂中6例病情较重,只行膀胱穿刺造瘘,29例行尿道会师术加牵引,6例未能手术;15例合并膀胱破裂的患者中2例行尿道会师术和膀胱修补术,另外11例膀胱破裂者行膀胱修补术,2例未能手术。本组患者死亡8例,病死率15.4%(8/52),6例未能行急诊手术者死于不可控制的出血,2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骨盆骨折并发症多,应尽早明确诊断;对常规抗休克无效者可在急诊行骨盆外固定术及急诊介入栓塞术止血,待病情稳定后进行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多发伤,其死亡率高达40%~60%。早期难以控制的失血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休克,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和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临床处理棘手,需要早期积极地进行临床评估和干预治疗。在排除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导致的持续失血后,对于仍有持续存在难以纠正或不断进展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笔者发现,传统的骨盆外固定减少骨折断端的出血、盆腔填塞减少盆腔静脉及静脉丛出血等方法,往往难以充分有效控制出血,纠正休克,因此尝试早期明确诊断后,在同步抗休克、扩容、监护、生命支持治疗基础上,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进入介入室,应用介入栓塞技术,以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及钢丝圈作为栓塞材料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栓塞出血责任动脉,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从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利用此手术方法救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4例,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主要特征及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收治的9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不同患者的一般情况、中毒剂量、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等指标。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P0.05)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中毒剂量、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液灌流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结论:中毒剂量、肌酐、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可作为判断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血液灌流是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颈椎骨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1年8月-2002年3月共收治颈椎骨折病人86例,经过医疗护理,效果较好。1临床资料 本组86例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8岁,平均56岁。根据病情分别选用牵引复位、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及脊髓减压等方式,除3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外,余83例均治愈或好转而出院。2 护理要点2.1 心理护理 因伤势突然,病情严重,并有不同程度截瘫,故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本组病人通过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比较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与血液灌流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不同剂量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23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HP+HD组和HP+CRRT组,比较分析两组间百草枯中毒剂量不同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口服PQ剂量小于20ml患者中,治疗后第1、2、3天ALT、血Cr、CK-MB、TNF-α、IL-6、病死率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PQ剂量20~40ml患者中,治疗后第1、2、3天ALT、血Cr、CK-MB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6和病死率HP+HD组优于HP+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PQ剂量大于40ml患者中,治疗后第1、2、3天ALT、血Cr、CK-MB、TNF-α、IL-6和病死率HP+HD组优于HP+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联合连续肾脏替代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均对百草枯中毒治疗有效,大剂量中毒患者中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能更有效清除炎性因子,降低病死率和保护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药煎服法中的特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煎药 1.植物类: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商陆等,所含的有毒物质为生物碱,多易被水解,经过较长时间的煮沸,可使毒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乌头生物碱中以次乌头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毒性最强,均为二元酯类,容易被水解,如乌头碱初步被水解,失去一分子醋酸,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喜  陈金水  吴天敏 《医学综述》2009,15(23):3636-3639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一种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目前普遍认为,病毒感染后复制直接导致的心肌损伤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所致的损伤,在VM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VMC目前尚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改善心功能等多种不同作用,能提高疗效。就近年来VMC免疫发病机制及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