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儿童骨性Ⅲ类错He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析华 《口腔正畸学》2002,9(3):135-13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儿童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织变化特征.方法:以21名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中国儿童(男10名,女11名)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平均年龄9.7岁(年龄范围8.11~11.3岁).常规进行正畸治疗前后(T1,T2)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10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盖.矫治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前移1.92mm,SNA平均增大2.53°.上切牙唇倾3.82°,下切牙直立.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加.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儿童骨性Ⅲ类错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Ⅲ类错是临床常见的错畸形 ,它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 ,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近年来有学者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颅面形态进行了研究 ,发现该错早期已具有成人安氏Ⅲ类错颅面形态大部分的特征[1] ,表现为颅底结构、面部矢状和垂直向关系和牙及牙槽、软组织外形不同程度的异常。由此探讨机制 ,为早期矫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一、颅底形态的异常通常认为颅底结构决定髁状突的位置 ,而髁状突的生长方向影响下颌生长旋转。颅底影响下颌骨旋转的机制为 :颅基角小时 ,髁状突靠下和前 ,使下颌前移并发生前旋 ,反之则后移…  相似文献   
5.
乳牙釉质、牙本质磷含量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牙釉质、牙本质磷元素和儿童龋病的关系。方法:对象为5~7岁38名(男17名,女21名)幼儿,取其因乳恒牙替换所拔除的正常下颌乳中切牙38颗(Ⅰ19颗,Ⅰ19颗)。用电子探针X线显微分析仪检测其釉质、牙本质在近中、远中、唇和舌侧之不同深度的磷含量。38名幼儿按其临床检查分为无龋组14名,有龋组24名。结果:①釉质舌侧、近中侧和牙本质各侧之不同深度间,磷含量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且牙本质深层磷含量高于浅层。②釉质、牙本质之磷含量在男女性别间无差异(P>0.05);在左右同名牙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牙釉质和牙本质之磷含量在无龋组和有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龋组之磷含量与dfs仅在牙本质浅层存在低度负相关关系(r=-0.41596,P=0.0432),其余均无相关性。结论:乳牙牙釉质和牙本质磷含量是有高度差异,但磷含量与患龋状况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评价并比较Empower互动式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矫治安氏Ⅱ1拔牙病例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20例,使用Empower自锁托槽矫治技术;B组20例,使用MBT矫治技术.2组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未使用任何增强支抗装置,分别记录其矫治时间,有效复诊次数及椅旁操作时间,并在治疗前(T0)和治疗后(T口1)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A组治疗时间和有效复诊次数均多于B组,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比B组椅旁操作时间平均减少151.15s.矫治后,2组均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上、下前牙内收,凸面型改善.U1-SN角、U1-NA角、L1-MP角,L1-NB角、UI-PTV、LI-PTV、UL-EP距、LL-EP距减小,治疗前、后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组间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UM-PTV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Empower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相比,可节省椅旁操作时间,有效控制前牙转矩和后牙支抗,但不能缩短矫治疗程及减少有效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7.
1961年Boyde等首先将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法用于牙的研究。以该方法来研究分析乳牙矿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龋患状况的关系国内报导甚少。本实验通过电子探针技术分析正常乳牙牙本质中磷的含量,探讨其含量变化、分布与患龋状况的关系,为乳牙及其龋病基础研究增添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法在龋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析华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1,24(Z1):56-57
电子探针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分析有机和无机物质的组成元素.在龋病的发展过程中,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中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就近年来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法在龋病研究中应用作一综述. 一、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法的简介 1961年Boyde等[1]首先将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法用于牙的研究.1964年采用带有大平面间距的衍射晶体后,电子探针微量分析法便能够测量氟的浓度.1966年该分析法开始用于牙体组织矿物质元素半定量分析[2],随后此分析法主要用于测定牙釉质及牙本质龋损部位钙、磷和微量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变化[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儿童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织变化特征。方法:以21名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中国儿童(男10名,女11名)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平均年龄9.7岁(年龄范围8.11~11.3岁)。常规进行正畸治疗前后(T1,T2)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10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盖。矫治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前移1.92mm,SNA平均增大2.53°。上切牙唇倾3.82°,下切牙直立。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加。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比较上颌单纯快速扩弓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例恒牙早期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10例,快速扩弓1周后行上颌前方牵引;B组10例,反复快速扩缩5周后行上颌前方牵引.分别在治疗前(T0)和治疗后(T1)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相关测量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半年,2组均发生较显著的颅颌面结构变化.A点前移,SNA、ANB、上唇-审美平面距(UL-EP)增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U1-PP增大,SN-MP、面下高/全面高、Wit's值均增加;L1-MP、下唇-审美平面距(LL-EP)减小,其变化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上颌反复快速扩缩使上颌骨显著前移,更有利于改善侧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