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  探讨内脏肥胖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将男性≥ 134.6 cm2、女性≥ 91.1 cm作为定义内脏肥胖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内脏肥胖组和非内脏肥胖组。  结果  12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包括64位内脏肥胖患者和63位非内脏肥胖组患者。和非内脏肥胖组相比,内脏肥胖组的女性比例更高(P=0.001)、BMI更高(P < 0.001)、开腹的比例更高(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白蛋白、血红蛋白、ASA分级、NRS2002营养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肿瘤位置、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内脏肥胖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比非内脏肥胖组高(35.9% vs.19.0%,P=0.0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肥胖(OR=2.732,P=0.019)和NRS2002 ≥ 3(OR=2.574,P=0.042)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内脏肥胖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葛根软膏对于治疗Ⅱ期肛裂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科收治的Ⅱ期肛裂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进行治疗,观察组用葛根软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药前后的创口分泌物、疼痛程度评分,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黄素是否抑制胰腺癌的血管生成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胰腺癌SW1990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SOI),分为对照组(N组)、20mg/kg大黄素组(E20组)、40mg/kg大黄素组(E40组)和80mg/kg大黄素组(E80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CD34的表达,从而确定其微血管密度(MVD)。通过RT-PCR法分析肿瘤新生血管相关的TGF-β1、Smad4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肿瘤新生血管相关的TGFβ1、Smad4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黄素组MVD比对照组均显著减少,而且MVD与大黄素用药浓度呈负相关。大黄素降低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并且与剂量呈负相关,E40和E80相对于对照组水平显著降低(P<0.05)。同时,大黄素明显增加Smad4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Smad4基因在E20、E40和E80组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Western blot法与mRNA水平的差异相符合,不同剂量的大黄素较对照组上调Smad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蛋白水平(P<0.05),而下调了TGF-β1的蛋白表达。结论 大黄素对裸鼠体内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原位移植瘤的新生血管抑制作用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是大黄素改变新生血管相关的TGF-β1、Smad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胰腺癌SW1990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新生血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胰腺癌SW1990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N组)、大黄素低剂量组(20mg/kg,E20组)、大黄素中剂量组(40mg/kg,E40组)以及大黄素高剂量组(80mg/kg,E80组)。各组均采取腹腔注射给药,每周3次,共2周,观察药物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CD3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肿瘤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及血管内皮生产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末次用药后1周,大黄素组MVD较对照组降低(P<0.05),且MVD与大黄素用药浓度呈负相关(P<0.05);大黄素组Ang-1、Ang-2、Tie-2及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大黄素对胰腺癌SW1990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的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大黄素改变新生血管相关的Ang-1、Ang-2、Tie-2及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探讨大黄素通过调控微小RNA(microRNA)抑制裸鼠SW1990细胞原位移植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SW1990细胞原位移植瘤的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N组)和3个大黄素组(20mg/kg,40 mg/kg,80 mg/kg,即E20组、E40组、E80组)。各组均采取腹腔注射给药,3次/周,共2周。末次用药后1周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的CD31和CD34(两种不同的内皮细胞标记物),从而确定其微血管密度(MV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新生血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新生血管相关microRNA miR-20b,miR-21,miR-155,miR-210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按CD31计算的MVD,N组为19.3±1.9,E20组为11.7±1.6,E40组为7.9±2.3,E80组为7.2±1.8,N组、E20组、E4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80组与N组、E2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CD34计算的MVD,N组为16.5±1.1,E20组为12.3±1.8,E40组为5.4±1.6,E80组为4.8±1.6,N组、E20组、E4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80组与N组、E2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法结果显示各组VEGF表达分别为1.000±0.054,0.533±0.039,0.381±0.032,0.278±0.031,各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法显示各组miR-20b 表达为1.000±0.083,1.398±0.128,1.588±0.140,2.336±0.354,miR-21表达为1.000±0.212,0.449±0.126,0.240±0.051,0.147±0.029, miR-210表达为1.000±0.104,0.378±0.055,0.239±0.034,0.185±0.043, (P<0.05)。各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55表达为1.000±0.076,0.581±0.128,0.523±0.071,0.402±0.058,N组、E20组、E8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40组与N组、E8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素对裸鼠体内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原位移植瘤的新生血管抑制作用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是大黄素改变新生血管相关基因VEGF的表达以及改变新生血管相关microRNA miR-20b,miR-21,miR-155,miR-210的表达有关。关键词 大黄素;胰腺癌;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小RN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