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健择联合草酸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健择(GEM)和草酸铂(L-OHP)化疗方案对25例复发性晚期卵巢癌患者化疗并与25例使用其他化疗方案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健择联合草酸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健择联合草酸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癌与其他化疗方案相比具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邱汇  陈悠  范秀霞 《现代保健》2011,(21):152-153
目的探讨健择联合草酸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健择(GEM)和草酸铂(L—OHP)化疗方案对25例复发性晚期卵巢癌患者化疗并与25例使用其他化疗方案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健择联合草酸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癌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健择联合草酸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癌与其他化疗方案相比具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是一组以双侧对称性基底节区及其他脑区钙化为影像学特点的神经变性病,可伴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的4种致病基因(SLC20A2、PDGFRB、PDGFB、XPR1)及其相关功能研究提示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可能与细胞内外无机磷转运障碍和血-脑屏障损害相关。本文拟对近年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诊断标准、分子遗传学机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腺苷蛋氨酸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93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7例增加S-腺苷蛋氨酸辅助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神经功能(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心理状态(治疗前后SDS评分、S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TBA指标和SDS、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DNF、NE、5-H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7%(P>0.05)。结论 S-腺苷蛋氨酸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患者的效果满意,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得到改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7年张家港检出的92株人源沙门菌的血清学特征,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优势血清群进行分子分型研究,为该地区沙门菌菌型库积累数据。方法 收集和提取2017年张家港地区人源沙门菌患者血清学特征,对优势群B群沙门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检测,利用PulseNet China网络获得相关性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92株沙门菌分离株分布7个血清群和16个血清型,以B群为主(33.70%),30株B群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可分为26个基因型(相似值100% 为同一PFGE 型别),19个克隆系(相似度在0.85~1.00的为同一PFGE的克隆系)。其中9株德尔卑沙门菌可分为5个克隆系7个基因型,7个基因型相似度60.92%~100%;7株阿贡那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5个克隆系6个基因型,6个基因型相似度0~100%;6株鼠伤寒沙门菌可分为3个克隆系5个基因型,5个基因型相似度48.51%~100%。结论 张家港市人源沙门菌血清型多样化分布,B群沙门菌为优势血清群。沙门菌PFGE带型较多,基因多态性较高,同一血清型可获得不同PFGE指纹图谱。其中德尔卑沙门菌亲缘关系近,鼠伤寒部分菌株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阿贡那沙门菌各克隆系存在明显差异,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立论依据】 细胞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子代中分布的精密调控是生物遗传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迄今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编程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着力于研究DNA复制起始位点的复制压力所诱导的DNA损伤在子代细胞中的分布信息。 【设计思路】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同步化处理,在DNA复制起始位点诱导复制压力,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染色体损伤在下一个细胞周期子细胞中的分布。从DNA损伤的角度探讨染色体分布的可能调控机制和生理意义。 【实验内容】 (1)用去血清方法将大部分细胞同步于细胞周期的G1期,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2)在细胞进入G1期后给予血清培养,使细胞同步化开始DNA复制,实验组给予APH(DNA聚合酶抑制剂)干预,对照组给予不含APH的血清。同时加入脱氧核苷酸异构物EdU(5-ethynyl-2'-deoxyuridine)参与合成中的DNA,并可作为后续荧光标记DNA复制的起始位置;(3)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进入有丝分裂M期和到达下一个细胞周期G1期所需的时间;(4)分别进行细胞爬片和滴片固定收样,并标染EdU(DNA复制起始位置)和FANCD2(DNA损伤修复蛋白)。观察各对子细胞中的DNA损伤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统计染色体的断裂频率,判断断裂位点与EdU染色位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材料】 人HBE上皮细胞;FANCD2抗体(美国Gibco公司);APH;EdU;1640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 【可行性】 已完成的前期实验:(1)明确了DNA复制起始位点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更容易导致染色体损伤;(2)这些DNA起始位点的损伤在有丝分裂后的两个子代细胞中呈现明显的非随机、非对称分布,表现为一个子代细胞损伤明显增多,而另一个子细胞基本没有或很少出现损伤。这些前期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 【创新性】 (1)首次在体细胞水平探讨DNA复制起始位点的复制压力所诱导的DNA损伤在子代细胞中的分布信息;(2)探讨DNA复制起始位点在复制压力下与染色体断裂的关系;(3)首次从DNA损伤的角度阐释染色体分布的可能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