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5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胃癌单克隆抗体-丝裂霉素C结合物的制备及其细胞毒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报道胃癌单克隆抗体MG11-丝裂霉素C(MMC)结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首先用戊二酐处理MMC,于MMC上引入羧基,MMC衍生物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及2,2′-二环已基碳二亚胺反应,得到MMC活性酯,后者与抗体反应将MMC引入抗体中。经测定,每克分子抗体中引入约6~7克分子药物,结合物对人胃癌细胞KAT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在0.56μg/ml水平(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杀伤牢达60%,优于游离药物(51%)及无关抗体结合物(9.3%),提示选用的胃癌单抗对MMC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肿瘤治疗研宄中,免疫毒素己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免疫药物亦有希望用于临床。但国内研究尚少,胃癌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的研究尚无报道。作者选择本室制备的鼠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Gb_2(IgG_1亚型)制备抗体-牛血清白蛋白(BSA)-氨甲喋呤结合物,探讨导向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肿瘤相关抗原的发现对于临床血清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胃癌的诊断尚不理想。MG7是一株特异性较好的鼠抗人胃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研究提示对胃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用ELISA法对17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4.
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系脂质体与特异性抗体连接而成,具有普通脂质体和导向药物二者的优点。其中的药物活性保持好,携药量大,并能与靶细胞多价结合,因而在肿瘤导向治疗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采用本室制备的胃癌单克隆抗体MGb_2经NHSP修饰引入软脂酸,逆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同时包入阿霉素(adriamycin)。用去氧胆酸透析法将修饰抗体插到阿霉素脂质体表面,经过Scpharose 4B柱层析纯化得到免疫脂质体。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人淋巴细胞体外致敏技术,用本文作者既往制备的鼠抗人胃癌单抗MG7作为免疫原,在体外致敏人淋巴细胞获得成功。经与本文作者在建立的人鼠种间骨髓瘤细胞系FMC-1进行人鼠人双杂交,获得一株能与鼠源性抗体反应,但不与人、羊、马、兔等其他种属动物产生的抗体相反应的人源性单抗HMG7。本文讨论了HMG7可能的应用价值,以及在人淋巴细胞体外致敏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导用结肠癌转移淋巴结分离之癌细胞免疫小鼠制得4株单克隆抗体即MC 3、5、7、10。杂交瘤细胞已经过150余天的连续培养,至今分泌抗体稳定,抗体效价高。能直接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  相似文献   
8.
脾虚泄泻患者肠粘膜中SP和VIP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放射免疫技术对30例脾虚泄泻患者回肠末端、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粘膜中 P 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进行测定,发现脾虚泄泻组回肠末端 SP 含量(120.95±90.70pg/mg 湿重)较无腹泻组(47.86±35.49pg/mg 湿重)和非脾虚泄泻组(52.50±42.49pg/mg 湿重)显著增加;脾虚泄泻组乙状结肠粘膜 VIP 含量(510.63±265.22pg/mg 湿重)较无腹泻组(308.67±204.49pg/mg 湿重)也显著增加;与非脾虚泄泻组比较(398.97±240.80pg/mg 湿重)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 SP 和 VIP 可能与脾虚泄泻的腹泻症状有关。根据脾虚临床表现和 VIP 的功能,脾虚泄泻中 VIP 可能起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Dubin—Johnson综合征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bin—Johnson综合征,是一种非溶血性、非梗阻性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间歇性黄疸,它伴有肝细胞内色素沉着。此病临床较为少见,常与慢性胆囊炎及急慢性肝炎混淆。现综合四篇来稿均经病理证实的1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用中性红吸收分析法和放射配体结合法分析基因重组干扰素-α(rIFN-α)对胃癌细胞(SGC7901、KATOⅢ)增殖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rIFN-α可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与作用时间、剂量相关,而对KATOⅢ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采用氯胺T法自行标记表皮生长因子(EGF),配体结合实验Scatchard分析结果SGC7901、KATOⅢ均高表达单一亲和性的EGF-R。rIFN-α降低SGC7901细胞EGF-R数量,与作用时间、剂量相关,EGF-R亲和性无变化,而对KATOⅢ细胞EGF-R的数量及亲和性均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rIFN-α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可能和其下调细胞EGF-R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