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银屑病血热证患者血浆代谢表型的特征及凉血解毒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53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和31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核磁共振谱仪技术分析银屑病血热证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血浆代谢产物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健康人与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之间、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经凉血解毒汤治疗前后代谢产物谱的差异。结果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志愿者血浆核磁共振氢谱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仅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能够被明显区分,银屑病血热证治疗前后也能较好的分开。组间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存在脂类、蛋白质、能量代谢异常及肝肾功能损害。凉血解毒汤能调节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糖脂类代谢,使其代谢网络呈现向正常状态修复的趋势。结论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全面地反应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及代谢状态,并可应用于药效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仁汤对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血脂及代谢产物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仁汤及拆方对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血脂及代谢产物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肝郁证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逍遥散治疗肝郁证大鼠模型的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探讨逍遥散治疗机制及进一步明确肝郁证的代谢组学特征.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逍遥散+模型组、逍遥散+空白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逍遥散+模型组和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造模,逍遥散+模型组和逍遥散+空白组同时用逍遥散灌胃,第22天采血检测血浆皮质酮,运用1H NMR技术对4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15天,22天体质量增长缓慢,显著低于其它三组(P均<0.01);4组血浆皮质酮存在差异(P<0.001),浓度从高到底依次为模型组、逍遥散+模型组、逍遥散+空白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模型组显著高于逍遥散+模型组及其它两组(P<0.01).代谢组学分析表明,4组样本间沿第1主成分(t1)方向有明显的分组差异,其中逍遥散+空白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稍有差异,而逍遥散+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样本的差别较大,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样本的差别最大,且物质的变化大多呈单向改变.结论 逍遥散对肝郁证的治疗作用在代谢物水平并非仅仅简单的上调、下调从而中和模型造成的代谢物变化,而可能是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发挥治疗作用.通过方证整体研究,找出随证候模型和相应方剂治疗后变化一致并趋于正常的物质,可能较好地代表证候的代谢组学特征,从而更适合于中医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4.
“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验证肝郁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肝郁证代谢组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探讨代谢组学用于证候研究的可行性。方法: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造成肝郁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糖水偏好实验、血浆皮质酮、胃黏膜、肾上腺病理观察评价模型。运用1HNMR技术对两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躲避、活动减少、大便松散、皮色失去光泽,造模第2周开始生长较对照组缓慢(P<0.05);糖水偏好实验显示造模过程中模型组对糖水的偏好摄入少于对照组(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造模后模型组胃黏膜、肾上腺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但模型组肾上腺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浆中葡萄糖(Glucose)和肌酸(Creatine)的含量明显偏高,而3-羟基丁酸(3-HB)、谷氨酰胺(Gln)、磷脂酰胆碱(PtdCho)、磷酸胆碱(PCho)和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明显偏低。结论:从病因学、行为学和病理表现上慢性束缚的方法成功构建了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利福平(RFP)灌胃后不同时段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0和100mg/kgRFP3组,每组12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分别于给药第3、7、14天次日每组处死4只大鼠,采集血液标本和肝标本,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给药前24h及给药期间每天24小时的尿液,测定质子核磁共振(1H-NMR)谱,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模式识别。结果在给药7d后,100mg/kgRFP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组织病理显示RFP仅在较高剂量(100mg/kg)、较长给药时间(14d)时表现出轻度的肝毒性。各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给药时间的推移,大鼠尿液1HNMR谱发生一定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尿样1HNMR谱葡萄糖和牛磺酸显著增加,2-酮戊二酸和柠檬酸显著降低。结论尿液代谢谱的改变与常规毒性评价指标的改变相符合且更灵敏。大鼠尿液1H-NMR代谢轨迹与RFP作用时间密切相关,RFP引起的肝毒性与三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异常及葡萄糖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6.
盐酸利莫那班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氯苯丙酮经硅烷化制得烯醇硅醚,与草酰氯单乙酯缩合得到α,γ-二酮酸酯,再经成腙、环合、水解、酰胺化和成盐等反应制得盐酸利莫那班,总收率约46%。  相似文献   
7.
利福平致肝脏毒性的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抗结核病药物利福平后其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血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寻找可能的毒性标志物,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灌胃给予利福平0,25,50和100mg·kg-1,qd,连续14d。收集最后一次给药后的24h尿样,测定1H-NMR谱,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毒性评价方法发现大鼠在高剂量表现出轻度肝毒性;给药组尿样1H-NMR谱中葡萄糖和牛磺酸明显增加,2-酮戊二酸和枸橼酸明显降低。各组动物在不同剂量下的代谢谱变化与肝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并且其敏感性优于常规毒理学检测指标。结论:大鼠尿液1H-NMR代谢产物谱与利福平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利福平引起的肝毒性与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和糖代谢有关。代谢组学分析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