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85例,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MAP)、中重症组(MSAP)及重症组(SAP),患者入院24 h内行血常规、尿素氮、血糖、血钙等检查,收集红细胞分布宽度并行BISAP评分,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三组数据间的统计学差异,同时绘制RDW联合BISAP评分预测AP病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轻症组、中重症组和重症型BISAP评分、红细胞分布宽度均依次升高,三组RDW、BISA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与BISAP评分呈正相关(r=0.384,P0.01)。BISAP评分、RDW联合BISAP评分预测AP病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94,敏感性分别为77.3%、95.5%,特异性分别为85.3%、76.5%。结论:随AP患者病情加重,其BISAP评分及RDW均升高,二者联合有助于预测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经白光内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1例,分析毛细血管袢(IPCL)、碘染色、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1例患者共58处病变,IPCL分类58处病变中A型8处(13.79%),B1型44处(75.86%),B2型6处(10.34%);术前活检结果 11处(18.97%)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42处(72.41%)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处(8.62%)为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结果 10处(17.54%)病变为LGIN,27处(46.55%)为HGIN,21处(36.21%)病变为鳞状细胞癌,术前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60.34%。微穿孔、狭窄和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概率分别为0.00%(0/58)、8.62%(5/58)和3.45%(2/58)。结论 ESD术后食管早癌的检出率显著增加,术前活检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ESD治疗能减少食管早癌的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放大窄带成像内镜(NM-NBI)对结直肠微小息肉(≤5 mm)病理组织学类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对符合入选条件的293枚息肉,应用NICE分型对病理性质作出预测,然后结合活检或息肉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非放大NBI对结直肠微小息肉病理性质预测的敏感性为92.14%、特异性为81.05%、阳性预测值为81.64%、阴性预测值为91.85%及准确率为86.35%.结论 对于大多数结直肠微小息肉而言,非放大NBI结肠镜或许可代替传统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息肉切除及降低病理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