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01—2012-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筛查,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125例为实验组(A组),余下单纯脑梗死患者175例中随机选取125例为对照组(B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和病情改变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21.80±6.01)分,治疗后为(14.45±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清S100B蛋白浓度(0.32±0.083)μg/L,治疗后为(0.21±0.05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均高于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降低,抑郁症病情改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可作为脑梗死病情、预后、抑郁症发作和抗抑郁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抑郁症(Post cerebral depression . PCID)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2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评定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并观察其发生与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病程、病灶部位、脑梗死次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 200例脑梗死患者中84例有抑郁状态,发生率为42.0%,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脑梗死后抑郁女性略高于男性(P>0.05),老年患者高于中青年患者(P<0.01);性格内向者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较高;中学以上学历较小学文化程度者显著增高(P<0.01);左侧大脑半球病变发生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大脑半球病变(P<0.01),其中基底节区、额叶病变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最高;多次脑梗发病抑郁发生率高于首次发病;PCID与ADL呈负相关(P<0.05)。结论 PCID发生率较高,与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病灶部位、脑梗死次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与性别、病程无关.其发生是多源性因素作用的结果,符合生物-社会-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熊秀莲  陈伟河 《医学信息》2010,23(16):2731-2732
目的探讨护理关怀、心理干预和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对84例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护理关怀、心理干预和早期康复治疗,出院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再进行第2次测查。结果出院时84例病人中轻度抑郁28例(33.3%),中度抑郁31例(36.9%),重度抑郁3例(3.6%),恢复22例(26.2%)。结论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进行护理关怀、心理干预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关怀、心理干预和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对84例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护理关怀、心理干预和早期康复治疗,出院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再进行第2次测查 .结果 出院时84例病人中轻度抑郁28例(33.3%),中度抑郁31例(36.9%),重度抑郁3例(3.6%),恢复22例(26.2%).结论 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进行护理关怀、心理干预和平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不同抗抑郁药组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A组患者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每天清晨、中午各服1片,疗程4周;B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片20 mg/次,1次/d,清晨口服,疗程4周;C组患者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每天清晨、中午各服1片;帕罗西汀片20 mg/次,清晨口服),2用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减为1片,3周后停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继续帕罗西汀治疗,疗程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疗效.结果 治疗2、4周末HAMD评分,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A、B、C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起效快、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其用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随着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高,脑梗死后造成的抑郁性障碍己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约占脑卒中患者1/3。脑梗死后抑郁临床表现多样,如睡眠紊乱、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对自身缺乏自信心,严重者可表现为精神运动迟滞现象及躯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01-2012-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筛查,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125例为实验组(A组),余下单纯脑梗死患者175例中随机选取125例为对照组(B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和病情改变情况。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21.80±6.01)分,治疗后为(14.45±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清S100B蛋白浓度(0.32±0.083)μg/L,治疗后为(0.21±0.05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均高于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降低,抑郁症病情改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可作为脑梗死病情、预后、抑郁症发作和抗抑郁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使用甘露醇的关系。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按发病时间分成:发病6h内(A组)50例、发病6~24h内(B组)50例、发病24h后(C组)50例;采用Brott的诊断标准,血肿体积比治疗前增大超过33%为血肿扩大;血肿体积用多田氏公式计算,分析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不同时期应用甘露醇的关系。结果150例中应用甘露醇血肿扩大31例(20.67%),发生在48h内21例(67.7%),明显高于发生在72h内10例(33.3%)(Х^2=3.91,P〈0.05);A组血肿扩大(42.0%)明显高于B组(18.0%)、C组(2.0%)(Х^2=3.95,P〈0.05;Х^2=6.78,P〈0.01);治疗第15天,C组好转率(70.0%)明显高于A组(52.0%)(Х^2=4.25,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可诱发继续出血,并对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汉密颁抑郁量表(HAMD)对2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评定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并观察其发生与性别、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病程、病灶部位、脑梗死次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 200例脑梗死患者中84例有抑郁状态,发生率为42.0%,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脑梗死后抑郁女性略高于男性(P>0.05),老年患者高于中青年患者(P<0.01);性格内向者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小学文化程度较中学以上文化程度者显著增高(P<0.01);左侧大脑半球病变发生脑梗死后押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大脑半球病变(P<0.01),其中基底节区、额叶病变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最高;多次脑梗死发病抑郁发生率高于首次发病;PCID与ADL呈负相关(P<0.05).结论 PCID发生率较高,与年龄、性格、文化程度、病灶部位、脑梗死次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与性别、病程无关,其发生是多源性因素作用的结果,符合生物-社会-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研究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和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两种微创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60例天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28例;另一组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32例。两种微创治疗方法均选择CT片示最大血肿影像层面进行定位。结果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组血肿清除率为72%~96%,治疗总有效率85.7%。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平均时间5天,死亡2例。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血肿清除率为46%~86%,治疗总有效率62.5%。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平均时间8天,死亡4例。结论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锥颅抽吸术后置管血肿引流,血肿清除率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