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68眼)PM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PDT治疗后1周内,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1.5 mg(0.06 mL).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随访时,发现CNV部分闭合或仍有渗漏者给予再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比较联合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检查结果,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F=33.149,P=0.000).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2行以上43眼(63.24%),视力稳定22眼(32.35%),视力下降2行以上3眼(4.41%).眼底检查及眼底照相显示病灶缩小,出血及神经上皮水肿完全吸收或消失.54眼(79.41%)CNV完全闭合,无荧光素渗漏;14眼(20.59%) 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所有治疗眼OCT显示神经上皮水肿消失,CNV强反射区域明显缩小.所有治疗眼均接受1次PDT治疗,36眼行1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eizumab,20眼行2次,12眼行3次,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平均次数1.65次.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PM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封闭CNV,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rat,RCS rat)在视网膜变性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形态学变化.方法 RCS-p (视网膜含色素的变性大鼠)按出生后视网膜变性的发展状况分为变性早期(RCS15 d)、中期(RCS 30 d)、晚期(RCS90 d)3个时相点,分别采用相应时期的RCS-rdy p (视网膜含色素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s,C 15 d,C 30 d,C 90 d),每组5眼,取各组大鼠眼球进行视网膜切片,行HE染色,采用M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在400倍光镜下测视网膜外节(OS)、外核层(ONL)以及内核层(INL)厚度.结果①视网膜感光细胞随着病变的发展逐渐变性死亡,晚期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感光细胞层结构紊乱,但光镜下观察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仍保持较正常的形态.②与对照组比较,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感光细胞外节膜盘堆积,外核层变薄,内核层在变性中期增厚,早期及晚期变薄.结论①RCS大鼠病变发展过程中视网膜各层神经元形态改变的不一致性.②变性中期视网膜内核层较对照组增厚,可能与该时期内核层神经元缺乏前级神经元的信号输入致细胞突起反应性增生,产生视网膜形态重构(remodeling)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病变,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本文针对治疗湿性AMD的治疗方法之一,利用药物维替泊芬进行的光动力疗法,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从而能够直观地看到该疗法相关的成本与收益,并对无法货币化的患者生命质量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光诱发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其眼部的表型特征。方法:对C57BL/6J小鼠应用532nm倍频激光对右眼进行光凝,建立CNV模型。将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视网膜下腔,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确定模型稳定后,对实验眼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阳性细胞在眼部的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氪黄激光黄斑格栅光凝联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23例215只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进行黄斑部氪黄激光格栅光凝联合球后注射TA治疗,同时选择同期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79例144只眼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行视力、眼压、眼底,以及眼底荧光造影(FFA)和光学相干层析(OCT)检查。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力、黄斑水肿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光凝联合TA组治疗后患者视力提高者112只眼(52.1%),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137只眼(63.7%),部分消退者69只眼(32.1%),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2只眼(56.7%);对照组治疗后视力无提高,黄斑水肿无完全消退者,部分消退者2只眼(1.4%),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达正常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氪黄激光光凝联合球后注射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显著,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分析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后出现夜间视觉质量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对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13例13只眼;PDT治疗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联合治疗组)14例14只眼.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联合治疗组参照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研究制定的标准先行PDT治疗,1周后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治疗后1、2、3、6、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检查BCVA、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CNV未完全闭合仍有渗漏者,则再次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后12个月,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2±0.11,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为0.21±0.12;2组患者平均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0例CNV完全闭合,占77.92%;3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23.08%.联合治疗组患者中12例CNV完全闭合,占85.71%;2例CNV部分闭合,轻微荧光渗漏,占14.29%.OCT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CNV强反射区域缩小,视网膜下积液吸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67.96±10.69)μm,联合治疗组患者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71.64±11.30) μm;2组患者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89).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2.4±1.0)次;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为(1.5±0.7)次.两组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的平均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1,P=0.009).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组患者中1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发现其他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均能减轻CNV渗漏,降低视网膜厚度,改善ICNV患者视力,无严重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的次数.  相似文献   
9.
疟疾再燃是指患者经一定的治疗或在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值,一旦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出现疟疾发作,称再燃.2011年2月19日,广安区疾控中心门诊部接诊一例连续不规律发热患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与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证实该患者为输入性恶性疟疾再燃病例.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Long Evans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生理学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Lnng Evans大鼠不同发育阶段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电生理学特性,认识视觉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神经元成熟的细胞内机制。方法 取出生后3~31d Lnng Evans大鼠,制备视网膜片,寻找RGCs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给予不同强度去极化脉冲,诱发动作电位。结果 33只Long Evans大鼠共获得94个RGCs,按动作电位类型RGCs分为单锋型、瞬变型和持续型,在视觉发育不同阶段,3种类型的RCCs所占比例不同,在电生理特性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视觉发育过程中,RGCs的电学特性逐渐成熟,动作电位的幅度、频率存在差异,提示不同类型的RGCs在编码及传递时间、空间视觉信息中具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