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2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原则和疗效。方法回顾1997年至2004年收治的8例大肠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18岁.其中直肠海绵状血管瘤4例.直肠和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3例.金大肠海绵状血管瘤1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无痛性便血和贫血。术前行电子结肠镜、腹部X线平片、气钡双重对比造影、CT和MRI等检查明确诊断。昕有患者均行于术治疗.平均随访36月(10~96月).全部治愈。结论增强对本病的认识.重视电亍二结肠镜仵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的首诊作用.影像学检杏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和血管瘤的范围,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和非适宜宿主在感染后血清NO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肝、肺组织感染后的病变情况,以比较不同宿主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反应。方法东方田鼠和小鼠分别感染尾蚴1000条和40条,每2d分别剖杀2只,观察两宿主肝、肺变化,同时分别检测各宿主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小鼠和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肺部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现象。感染10d后出血现象均自行消失。其中,小鼠肝表观正常,但30d后肝中出现卵引起的内芽肿。东方田鼠在感染后6d肝中开始出现童虫所致病变,感染后第12~14d时逐渐减少,20d后病变消失。其间,小鼠和东方田鼠血清NO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东方田鼠感染后血清NO水平由正常的100μmol/L降到16μmol/L,18~20d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完成一个完整和规律的循环。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NO水平变化较大,第36d后,血清NO水平基本上维持在0~10μmol/L之间较低的、非正常水平。结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病变特征以及NO水平变化与日本血吸虫适宜宿主小鼠不同,提示东方田鼠感染后体内存在一个敏感和系统的抗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3.
两个山丘型疫区牛血吸虫病疫情动态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牛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正确评估防治效果、制订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山丘型疫区仁美和大仓作为观察点,采用毛蚴孵化法检查牛血吸虫感染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牛感染率;入户调查家畜放牧行为,每年4、9月调查野粪和钉螺分布及感染率。结果与1993年比较,2007年仁美和大仓观察点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98.4%和93.8%;感染度亦呈下降态势,至2007年基本以低感染度为主。1995年以后仁美观察点野粪阳性率为0,大仓点至2007年处于较低徘徊状态;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自然环境特殊,疫区往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加大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力度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疫情。要彻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还必须加强钉螺孳生环境改造和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促凋亡基因Sj BAD的生物学、免疫学和转录表达特征,评估Sj BAD重组蛋白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根据Sj BAD的参考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Sj BAD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Sj BAD。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Sj BAD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期及42 d雌、雄虫体内的转录水平;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法分析Sj BAD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用重组抗原Sj BAD免疫BALB/c小鼠,通过计算减虫率及肝脏减卵率,评估重组抗原作为血吸虫病候选疫苗分子的潜力。结果成功克隆了日本血吸虫Sj BAD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Sj BAD,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22 k Da。Western blotting表明Sj BAD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间接ELISA法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Ig G。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Sj BAD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转录,以14 d表达量最高,且在雄虫体内的表达量高于雌虫。两次动物免疫试验表明,重组蛋白Sj BAD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了30.82%和27.87%的减虫率,及42.52%和45.84%的肝脏虫卵减少率,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均0.05)。结论成功克隆、表达了日本血吸虫促凋亡相关基因Sj BAD,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期虫体内均有表达。纯化的重组Sj BAD蛋白在小鼠体内能诱导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肠海绵状血管瘤8例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罕见。自1939年Phillps首次报道直肠血管瘤畸形以来,至今国内外共报道200余例,国内仅有少量报道,其中约50%~70%侵犯乙状结肠和直肠。我科自1997年至2004年共收治8例,现结合文献,探讨大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 mg/kg剂量对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部透皮治疗1次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靶基因。方法选取利用东方田鼠肝脏裂解物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文库获得的4个阳性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评估观察其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预防效果。结果与噬菌体对照组、佐剂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相比,1号克隆免疫组分别获得了28.23%、31.12%、29.86%的减虫率和51.73%、48.02%、55.58%的肝脏减卵率;4号克隆免疫组分别获得了24.28%、27.32%、26.00%的减虫率和45.52%、41.13%、49.86%的肝脏减卵率。结论 1号克隆展示的SJCHGC06713蛋白以及4号克隆展示的SJCHGC068068蛋白作为抗血吸虫疫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几种佐剂条件下的免疫预防效果。方法用E.coli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制备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与GST的重组融合蛋白(rSj14/GST),分别以福氏完全佐剂(FCA)/福氏不完全佐剂(FIA)、卡介苗(BCG)和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作为佐剂免疫昆明系小鼠,比较攻击感染后的减虫效果。结果以BCG为佐剂皮内免疫和以ISCOM为佐剂皮下免疫分别诱导了34.3%和36.0%的减虫率;而以FCA/FIA为佐剂进行免疫,虽然诱导了较高的抗体反应,但几乎没有产生明显的减虫效果(8.5%)。结论BCG和ISCOM均是rSj14/GST的适宜佐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天冬酰胺酰基内肽酶(Sj32),探索该重组抗原在动物血吸虫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潜能。方法用PCR法从Sj32前体编码基因中克隆编码成熟体的基因片段,以pET-28(a)为表达载体,用大肠埃希菌表达,制备重组抗原(rSj32);应用ELISA方法检测待检血清,并比较rSj32、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以及重组诊断抗原rSj23对人工感染兔、小鼠及水牛血吸虫病的检测效果。结果成功表达了Sj32成熟体,表达产物rSj32的分子量为41 kDa,可用H is柱纯化,得率约为68.8 mg/L培养物。用rSj32检测人工感染兔、小鼠和水牛血清以及对照兔、小鼠和水牛血清,特异性分别为100.0%、96.7%和96.9%,敏感性分别为88.9%、85.0%和71.8%,该抗原对牛血清的敏感性略低于SEA和rSj23,其余检测结果三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rSj32在诊断动物血吸虫病方面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一种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胞蚴的新方法,并通过体外注射,感染阴性钉螺,培养阳性钉螺.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的毛蚴与作为滋养层的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sf9细胞)共培养,观察毛蚴的生长情况,并拍摄生长照片.用显微注射针将3~5只母胞蚴注射到钉螺体内,计算钉螺的存活率及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