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更好地应用公英解毒洗剂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特对其作用机理作一分析。在总结临床实践、综合文献资料基础上,从"祛腐生肌"角度展开。公英解毒洗剂在促进下肢慢性溃疡创面愈合方面效果显著,"祛腐生肌"理论能够较好诠释。  相似文献   
2.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将负压引流与封闭敷料相结合,早期主要用于治疗开放性骨折,后期不断改进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现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周围血管、烧伤整形及骨科等多个临床学科领域,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尽管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外科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对于创面封闭负压引流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对VSD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为临床更加广泛应用VS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快速增长。成年人患病率已达9.8%,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7%,更严重的是我国约有65%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已接受治疗者,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也不理想[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花生茎叶水提物、醇提物对小鼠镇静催眠的作用,并进行初步对比。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每日灌胃给药一次,连续7 d。观察花生茎叶水提物、醇提物对小鼠自主活动和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睡眠动物数和睡眠时间的影响,以地西泮进行平行对照实验。结果:花生茎叶水提物(生药60 g/kg)和醇提物(生药60 g/kg)均能减少小鼠走动次数和举双前肢次数,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入睡率。结论:说明花生茎叶水提物与花生茎叶醇提物均含有镇定催眠的有效成分,有镇定催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明辨治臁疮从湿热、血瘀、气虚三方面着手,概括为湿热下注型与气虚血瘀型,药用四妙勇安汤或八妙通脉汤加减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丹参通脉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气活血、化瘀生新。同时佐中药外治法,以四畔理论为指导,通过观察臁疮溃疡皮肤和健康皮肤之间的皮色、皮温、肿势、有无触痛及疼痛等不同表现,判断臁疮的阴阳、虚实,辨治分湿热下注型、瘀血阻络型、气血亏虚夹瘀型,药用公英解毒洗剂、复方黄柏液、全蝎膏及珍珠生肌散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鉴定中药六味美白膏的美白效果。方法:通过调研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召集实验人员40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按配药比例要求分别进行实验。结果:使用中药六味美白膏与未使用的两者相比效果差异明显,使用中药六味美白膏后肤色变白。结论:说明中药六味美白膏对皮肤美白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估“通络化浊饮”对痛风的治疗作用。方法:按250mgkg对实验小白鼠腹腔注射烟酸,建立小白鼠痛风模型;通过实验室分别测定实验小白鼠静脉注射“通络化浊饮”水煎液前、3天后、8天后、15天后、25天后的血尿酸浓度,然后分别计算小白鼠的血尿酸浓度下降百分比,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通络化浊饮”对小白鼠血尿酸浓度有降低的作用,提示“通络化浊饮”对烟酸造成的小鼠高尿酸模型血尿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通络化浊饮”对痛风引起的血尿酸升高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皮、黑皮花生茎叶水提物对小鼠镇静催眠的作用。方法:将SPF级KM种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地西泮阳性对照组,红皮花生茎叶高、中、低剂量组及黑皮花生茎叶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水提及超声辅助的方法充分提取两种花生茎叶的有效成分,灌胃给药7天,1次/d。观察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及对抗3-MP诱导惊厥程度。结果:红皮花生茎叶高、中剂量组与黑皮花生茎叶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自主活动次数(P0.01);红皮及黑皮花生茎叶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延长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的睡眠时间(P0.01);除黑皮花生茎叶低剂量组外,其余组均能降低小鼠惊厥率(P0.05)。结论:红皮花生与黑皮花生茎叶水提物对小鼠均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其中红皮花生茎叶水提物的镇静催眠作用略高于黑皮花生。  相似文献   
9.
10.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4年3月以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爆发了埃博拉出血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也是西非地区首次发现该病。中医认为,埃博拉出血热与中医的"风温"特征最吻合,应属于血热出血证,治宜清热凉血、祛邪扶正。建议前期采用银翘散加葛根、白芍、大黄,奏清热解毒之效;后期则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收扶正祛邪之功,以期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