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水平,探索这两者变化在TAO发病机制及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1例TAO患者、21例Graves病(GD)无眼病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表面PD-1的表达率,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其与患者病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相关抗体及TAO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 TAO患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9±14.5)%、(22.2±8.4)%,GD患者分别为(33.1±13.0)%、(18.6±9.2)%,均高于健康对照者[(17.4±7.4)%、(7.7±4.8)%,P<0.01].(2) TAO及GD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分别为(8.3±6.4)%、(28.0±26.6)%,均低于健康对照者[(52.2±28.6)%,P<0.01.P<0.05],且TAO患者低于GD患者(P<0.05);TAO患者PBMC中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低于健康对照者r(12.7±13.4)%vs(38.2±24.2)%,P<0.01].(3) TAO患者PBMC中CD8+T细胞百分比与病程呈正相关(r=0.478,P<0.05).(4) TAO患者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轻度组与中重度组间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表面PD-1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O患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PD-1表达存在异常,可能参与TAO的自身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单核吞噬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与其血清依赖的调理作用之间的关系,为探索生理微环境对于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基于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过PBS充分洗涤之后利用含有和不含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处理细胞,一定时间之后利用Annexin V染色检测血清处理前后PS外翻的情况;通过比色法检测胞膜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以考察脂质过氧化产物对Annexin V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anti-CD3、anti-CD56、antiHLA-DR等不同的表面分子抗体染色,利用流式分析PBMC中不同细胞群的PS外翻情况;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菌与PBMC共孵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吞噬能力.结果:流式分析表明PBMC经血清处理后PS+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并且这种升高发生在血清短暂的处理之后;血清处理对于细胞膜MDA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排除了脂质过氧化对PS检测的影响;针对PBMC的细胞表型分析表明HLA-DR+单核吞噬细胞是PBMC中对血清处理敏感的主要细胞亚群,其在血清处理后Annexin V+细胞中的比例有显著的增加(P<0.05);细菌吞噬实验表明外翻的PS参与了血清诱导的调理作用.结论:吞噬细胞PS外翻是血清依赖的,并且这种外翻的PS参与了对细菌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 位居成人致盲性眼眶疾病之首,然而,目前仍未清楚其发病机制。在TAO 的临床治疗 方面,除了一些经典的糖皮质激素方案,新型的联合治疗方案、药物、外科手段等经过一定临床验证后也正逐渐被临 床工作者和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从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 CLD)疲劳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及症状管理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提高临床护士对CLD疲劳症状的重视,为CLD病人的疲劳症状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其中一项就是要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  相似文献   
6.
症状科学模型整合4个核心要素(复杂症状、表型特征、生物行为因素、临床应用)和3个影响因素(以患者为中心的体验、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政策与人口健康),探索慢性病的症状评估、生物学机制及管理。症状科学模型强调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等方法在症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护士对症状潜在生物学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的理解,并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效益的、创新性的干预和控制措施,以预防、管理或改善慢性病的症状。该研究描述了症状科学模型的形成、框架,分析了症状科学模型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为慢性病症状管理中的多学科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