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3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脐血CD34~+细胞体外短期培养扩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更有效的体外扩增脐血CD34 + 细胞的造血细胞因子组合 ,采集健康产妇脐带血 ,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 + 细胞。采用SCF、FLT3 L、TPO和IL 34种具有早期作用的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进行脐血CD34 + 细胞短期无血清液体培养 ,观察培养前后有核细胞、CD34 + 细胞、CD34 + /CD38- 细胞、CFU GEMM、CFU GM和BFU E数量的变化。结果在 3种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中 ,同时应用SCF、FLT3 L、TPO和IL 34种细胞因子培养 7d的扩增效果最好。突出的发现是在这种条件下CD34 + /CD38- 细胞亚群达到平均 1 97.9倍的扩增效果。提示 :SCF、FLT3 L、TPO和IL 34种细胞因子是脐血CD34 + 细胞体外扩增理想的细胞因子组合  相似文献   
2.
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2-09―2006-03期间15例PMS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了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全部回输采集物进行CD34+细胞纯化.预处理采用BEAM(卡氮芥、依托泊甙、阿糖胞苷、马法兰)方案.中位随访期为21(3~45)个月,移植前后应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EDSS)、年平均发病次数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分选后中位CD34+细胞纯度为93.2 (78.6~97.7)%,中位回收率为67.0(22.4~79.8)%,相当于减少了4个对数级的T细胞.无移植相关死亡,造血重建时间与其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相当,未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及并发症.患者移植后12个月EDSS评分(3.95±2.55)较移植前(5.64±0.71)降低(P<0.05),年平均发病次数移植后(0.45±0.82)较移植前(1.31±0.71)减少(P<0.05).移植后45个月疾病无活动者生存率为(47.01±17.87)%,EDSS评分无进展者(包括稳定和改善)生存率为(57.69±20.24)%. 结论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P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1997年11月~1999年4月,应用肌间沟臂丛和颈丝(深)联合阻滞应用于肩部及锁骨手术42例,效果较好,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14~16岁,手术类别如下:单纯锁骨骨折22例,粉碎性锁骨骨折5例,陈旧性锁骨骨折或合并其它损伤5例;肩关节脱位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3例,肩关节脱位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加喙突移植术4例,肩关节脱位闭合复位3例,手术时间最长230min,最短10min。2 麻醉方法2.1 穿刺点定位2.1.1 臂丛定位 患者仰卧,头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五医院行PD术的206例患者资料,比较VTE组及非VTE组患者在术前资料、手术因素、血常规、PLR方面的差异,绘制术前PLR预测术后VT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PLR临界值进一步将VTE组分为高PLR亚组和低PLR亚组,分析两亚组在VTE血栓形成部位、术后生存时间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PD术后发生VTE组(63例)和非VTE组(143例)在PLR上具有统计学差异(t=5.324,P<0.001)。PLR预测术后VT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 0.784~0.928),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5.0%,PLR临界值为244.54。高PLR亚组(n=30)术后双侧静脉血栓(BVT)12例、肺栓塞(PTE)13例,低PLR亚组(n=33)BVT 5例、PTE 6例,两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BVT:χ2=4.925,P=0.026;PTE:χ2=4.720,P=0.030)。高PLR亚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95%CI 10.238~11.762),低PLR亚组为12个月(95%CI 10.530~13.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9,P=0.015)。结论 术前PLR是PD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值越大,术后发生静脉栓塞的风险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根据术前PLR值早期干预具有VTE高风险的患者,可以延长患者PD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热变性对外周血细胞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中的影响,从而提高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技术的应用.方法 收集5例非骨髓造血干细胞疾病患者肝素抗凝外周血标本,以CD45-Alexa Fluor(R)647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高温变性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热变性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的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变化.结果 热变性后,外周血粒细胞的侧向散射光明显缩小;单核细胞不易通过散射光被区分和设门.所有细胞CD45表达强度均减弱,以淋巴细胞为著;通过侧向散射光和CD45设门虽能大致区分各群细胞,但不及未热变性细胞清晰.结论 热变性后,外周血细胞在流式细胞术中的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均发生了变化,按照常规FSC/SSC和CD45/SSC方法设门进行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不精确,利用系列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生存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auto-HSCT治疗的39例初治合并HBV感染的DLBCL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移植前后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6.41%和71.79%,移植后3年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38.46%和58.97%,39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结论 auto-HSCT用于治疗合并HBV感染的DLBCL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OSAHS患者血清内脂素、血糖、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探讨糖脂代谢紊乱与0sAH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OsAHS患者45例,轻度OSAHS患者组20例,中重度0sAHS患者组25例。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空腹血清内脂素的浓度,常规检测血糖、甘油三酯。结果轻度及中重度O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内脂素水平均升高(F=38.59,P〈0.01);中重度OsAHS组与轻度OSAHS组比较,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t=2.93,P〈0.01)。轻度O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甘油三酯水平升高(t=2.97,P〈0.01)。血糖升高不明显(t=1.58,P〉O.05);中重度0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甘油三酯、血糖水平均升高(t=4.26,3.01,P值均〈0.01)。中重度0sAHs组与轻度0sAHS组比较,甘油三酯、血糖水平升高(t=3.12,2.93,P值均〈O.01)。血清内脂素与反映睡眠呼吸严重程度的指标有相关性(r=0.83,0.615,0.715,0.642,0.710,P值均〈O.01)。结论0sAHS患者存在血清内脂素、血糖、甘油三酯水平的异常,且与OSAHS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说明0SAHS与糖脂代谢紊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颈椎牵引时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倪国新  苏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4):487-487,497
目的 通过研究正常人颈椎应变与牵引时间之间的关系,探讨颈椎牵引的合适治疗时间。方法 20例健康男性行颈椎牵引,每分钟测量一次颈椎的应变,并作出应变-时间关系曲线图。结果 在牵引开始阶段(0-5min),应变增加迅速,此后逐渐减慢并保持稳定,大约18min后,庆变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 颈椎牵引时间不应太长,15-20min可能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刨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在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在15.87,P〈0.0l;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顺行脑灌注(ACP,antegrate cerebral perfusion)是主动脉弓部手术中最常使用的脑保护措施,然而双侧顺行脑灌注(BACP,bilateral antegrate cerebral perfusion)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侧顺行脑灌注(UACP,unilateral antegrate cerebral perfusion)一致是争论的焦点。此研究通过系统评价来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herence library、EMbase、CNK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主动脉弓部停循环手术,使用单侧与双侧插管顺行脑灌注并以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ND,temporary neurologic dysfunction)、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PND,permanent neurologic dysfunction)以及术后死亡率为结局指标的队列研究,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9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包括2891例患者的9项队列研究被纳入分析,其中BACP组是1480例、UACP组14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死亡率[RR=0.88,95%CI(0.71,1.08,p=0.22]、TND[RR=1.00,95%CI(0.81,1.24,p=0.99)]以及PND[RR=1.00,95%CI(0.81,1.24,p=0.99)]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单侧插管与双侧插管顺行脑灌注在术后死亡率以及神经功能障碍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