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动脉粥样硬化是胆固醇在动脉壁内膜沉积的慢性免疫炎症反应[1, 2].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其中炎症因子是血液促凝、形成斑块的主要原因[3, 4],而斑块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1],这是一个损伤与修复并存的过程[5].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脂蛋白在动脉壁蓄积后引发的炎症反应[2];斑块是否会变得不...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是血管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研究证明,包括无症状性患者在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1-3].重度颈动脉狭窄无论是否存在症状,都会增加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4-6 ].认知功能是与大脑皮层有关的高级功能,包括记忆功能、学习能力、言语表达及空间视觉功能等.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认知障碍被认为是可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刀辅助颈动脉体瘤(CBT)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在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BT手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刀辅助组(n=40)和常规手术组(n=56).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中血管重建情况和住院时间)和不良事...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斑块形成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是预防卒中的关键, 但目前尚缺乏对其稳定性改变机制的明确阐述。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能够有效地检测整个组织中每一个细胞的基因序列, 从而充分分析细胞亚型的表达差异。本文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分析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等。颈动脉再通手术可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术后存在再狭窄的风险。CEA术后第1年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模式在重大灾害卫勤保障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生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名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45名学生采用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模式进行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教学。两组教学课时数均为12学时,比较两组学生在教学后的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知识理论考试及实践技能操作成绩,并调查学生对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教学应用中的满意度。采用EmpowerStats(易侕统计)与R软件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观察组男24名、女21名,年龄(21.40±0.69)岁;对照组男22名、女23名,年龄(21.71±0.55)岁。观察组理论成绩(91.38±4.37)高于对照组(84.91±3.98)(P <0.001);观察组实践技能成绩(92.98±3.24)高于对照组(87.38±3.80)(P <0.001)。同时,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为82.2%(37/45),高于对照组的37.8%(17/45)。结论 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探索及临床思维能力,在重大灾害卫勤保障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模式在重大灾害卫勤保障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生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名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察组45名学生采用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模式进行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教学。两组教学课时数均为12学时,比较两组学生在教学后的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知识理论考试以及实践技能操作成绩,并调查学生对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重大灾害救援卫勤保障教学应用中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同时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为 8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8%。结论:基于思维导图的主动学习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探索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在重大灾害卫勤保障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