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理论课程改革上结合基层医院特点,调整课程比例并加强学生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在实验课程改革上,加大了实验课的比重,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方法并建立标准化考核评分体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专业知识及专业的临床操作基本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经碱酸热处理的选择性激光熔覆微孔钛在体外生物学活性方面是否具有优势.方法 制备光滑组(PT组)、喷砂酸蚀组(SLA组)、亲水组(ModSLA组)、选择性激光熔覆组(SLM组)、选择性激光熔覆-碱酸热处理组(SLM-T组)5种不同的钛表面,对各组试件表面人类血清白蛋白(HSA)吸附行为进行研究,在各组试件表面接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培养,评价不同钛试件表面的体外生物学活性.结果 在5、10、20、40、60 min时,SLM-T组对HSA具有相对良好的吸附特性.第1、3、5天,与其他3组相比,SLM组和SLM-T组表现出最为显著的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5组试件碱性磷酸酶(AKP)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天,SLM-T组有着最为显著的AKP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M组与PT组的AKP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经碱酸热处理的选择性激光熔覆微孔钛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学活性,可望促进骨结合,潜在地提升种植体植入后的初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种植义齿修复牙缺失被运用到临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Branemark 教授[1]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骨结合”概念,成为现代口腔种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种植体常用金属钛的表面改性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尽管采用了各种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种植体植入骨内后的平均骨结合率只有55%[2],远低于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所希望的100%。此外,种植体植入骨内后的愈合速度、远期植入效果也不甚理想。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如骨质缺损量多、骨质疏松、糖尿病、长期吸烟等,种植义齿的修复也存在软组织愈合缓慢、难以形成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种植体周围炎等诸多问题[3]。钛表面纳米化修饰可提高牙种植体表面的骨结合率[4]。常见的种植体表面活化处理多采用减成或加成的方法在种植体表面构建微观形貌或生物活性涂层。大颗粒喷砂、阳极氧化、酸蚀处理、钛浆喷涂、微弧氧化、激光熔覆、溶胶凝胶、羟基磷灰石涂层、各类偶联接支蛋白的生物活性涂层、抗菌药物的加载[5]等方法均被运用到种植体表面改性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进行了口内种植技术多元化的尝试。钛表面随时间增加而出现生物活性降低的现象被称为钛生物老化。紫外线照射可引发二氧化钛(分子式TiO2)表面光催化反应,分解表面有机物,提高材料亲水性。本文就光催化反应用于TiO2纳米管表面活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选择性激光熔覆(SLM)成形微孔钛结构对材料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0 ~ 45 μm的球形二级钛粉为实验原料,平铺在5 cm×5 cm×0.5 cm的纯钛基板上,在合适的激光参数条件下,制备出孔径范围在150 ~ 200 μm及200~250 μm的两组试件.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EA)工艺处理的试件为对照,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评价材料生物活性.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不同试件表面微孔结构,EDS显示SLA组表面C元素高于SLM组(P =0.037);SLM组试件弹性模量明显降低,接近于人类骨皮质(P<0.05);孔径200~250 μm试件骨结合率在第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结论 微孔结构能有效降低试件表面的弹性模量,且孔径范围200 ~ 250 μm的试件在中期诱导骨形成的能力上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平台转移技术与平台匹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CNKI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及文献追溯收集1991~2014年间国内外公开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平台转移技术与平台匹配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合成文献14篇包含1 331颗种植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台转移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显著小于平台匹配组[MD=-0.51,95%CI:(-0.72-0.30),P<0.01]。亚组分析显示,植入物-基台直径差>0.45 mm(单侧)更有利的种植体边缘骨保存。结论:现有的有限数据表明,平台转移技术相对于平台匹配技术更利于种植体边缘骨保存。  相似文献   
6.
通过碱、稀酸、热处理在纯钛表面构建纳米级网状生物活性层,采用场发射电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观察三组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三组试件共培养,体外评价试件表面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组试件表面仍呈现精细的网状结构,碱酸热处理可以脱除试件表面钠元素.体外细胞培养结果表明,碱酸热处理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紫外光照射对老化TiO2纳米管表面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两步阳极氧化后的钛片避光保存8周,使其充分老化,紫外光照射48 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新鲜、老化及紫外光照射组钛片表面微观结构、化学元素和接触角变化;以小鼠骨髓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为细胞株,检测各组钛表面对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评价各组间生物学差异。结果 FESEM显示紫外光照射未改变钛表面TiO2纳米管形态, XPS结果显示老化组表面C元素含量显著增高,经紫外光照射后恢复到新鲜组水平,接触角检测显示老化组表面呈疏水性,紫外光照射组表面成超亲水性。体外细胞学实验显示,紫外光照射后钛表面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紫外光照射可去除钛表面碳氢化合物污染,提高表面亲水性,延缓时间因素造成的TiO2纳米管表面的生物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加载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早期活性的影响,为钛种植体表面生物化学改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阳极氧化技术在纯钛片表面制备双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化学接枝rhBMP-2(实验组),以机械抛光的纯钛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A组为二氧化钛纳米管组、阴性对照B组为二氧化钛纳米管+羰基二咪唑组.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形貌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检测各组元素.各组试件与BMSC共培养,检测第1天各组细胞黏附铺展情况(每组样本量为3),第1、3、5天各组细胞增殖A值及第5、7、11天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示实验组表面可见粟粒状颗粒物,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示实验组氮峰明显增高.场发射扫描电镜示第1天实验组细胞黏附铺展良好,细胞间连接广泛而紧密,均优于其他3组.第1天各组细胞增殖效果不明显;第3、5天实验组A值(3.295±0.153、3.823±0.059)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479±0.064、3.131±0.096)、阴性对照A组(2.715±0.075、3.371±0.047)及阴性对照B组(2.756±0.132、3.637±0.047) (P<0.05);第5、7、11天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0.0477±0.0287、0.0615±0.0016、0.0667±0.0018)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可通过生物化学法加载rhBMP-2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