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胞上清中6种炎症介质花生四烯酸(AA),白三烯B4(LTB4),前列腺素G2(PGG2),前列腺素F2α(PGF2α),15-脱氧-δ-12,14-PGJ2(15d-PGJ2),5,15-过氧化氢二十碳四烯酸(5,15-Di HETE)的变化,探讨芫花酯甲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的致炎、诱导平滑肌收缩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RAW264.7作为体外实验模型,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空白组及低、高质量浓度组芫花酯甲(0,1.62,6.48 mg·L-1)作用于RAW264.7细胞(5×104个/m L)48 h后细胞上清中6种炎症相关介质的相对含量变化,以探讨芫花酯甲的致炎机制。结果:与空白组相比,AA,PGF2α,PGG2,5,15-Di HETE的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较,LTB4在高浓度芫花酯甲刺激时相对含量显著升高,但对于15d-PGJ2,高浓度的芫花酯甲刺激时相对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芫花酯甲增加了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炎症相关介质AA,5,15-Di HETE及促炎介质LTB4,PGG2,PGF2α水平,减低了抗炎介质15d-PGJ2的水平,提示芫花酯甲通过影响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的双重途径,发挥致炎和诱导平滑肌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原因不明慢性咳嗽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咳嗽8周以上、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的75例患者,排除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综合征、变应性咳嗽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后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期明确咳嗽病因。结果支气管黏膜局限性充血、水肿22例(29.33%),气管或支气管结核8例(10.66%),支气管肺癌5例(6.66%),支气管异物2例(2.66%),声带结节1例(1.33%),支气管息肉1例(1.33%),局部管腔狭窄1例(1.33%),正常35例(46.66%),诊断阳性率为53.33%。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单向灌流法研究姜黄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姜黄素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单向灌流模型,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研究药物不同质量浓度、不同时间点以及吸收部位姜黄素吸收的情况.结果 姜黄素质量浓度对ka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Kapp无显著性影响;姜黄素的肠吸收速率随时间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且在灌肠达到稳态后1h,ka的大小顺序为:40、20、80μg/ml;姜黄素在各肠段的ka和Kapp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肠段的ka(h-1)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Kapp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结论 姜黄索在吸收过程中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初步判断姜黄素的吸收为主动转运.但姜黄素的浓度对其吸收的量影响不大;同时,姜黄素存在明显的肝肠循环;且在全肠道吸收较完全,无特定吸收窗也无明显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总结火热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立火热证的辨证分型标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中医火热证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应用卡方检验筛选出火热证的证素,建立调查问卷。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确立火热证的辨证分型标准。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得到火热证27个证素,应用主成分分析将火热证分为实火、虚火两个大类,然后从脏腑辨证分为心火上炎、肺胃实火、肝肾阴虚、肺阴虚四个主要证型。回顾性检验发现与临床医生诊断的一致率为69.4%,前瞻性检验发现与临床医生诊断一致率为70.1%。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分型标准基本符合临床实际,为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姜黄素透过Caco-2单细胞层的浓度,研究其吸收特征。方法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来考察时间、浓度、不同药物酮康唑、维拉帕米、胡椒碱对姜黄素吸收的影响。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测定姜黄素浓度并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不同浓度姜黄素在90 min之前Papp大小顺序为:180>240>300μg/ml;与对照组比较,胡椒碱,低浓度酮康唑,维拉帕米对姜黄素的吸收均呈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姜黄素的吸收具有明显的高浓度饱和现象,且不呈线性变化,初步判定其吸收为主动吸收机制;促进姜黄素吸收的原因可能与酮康唑抑制Ⅰ相代谢酶CYP450 3A4和1A2酶的活性;胡椒碱抑制姜黄素Ⅱ相代谢酶—葡萄糖醛酸苷酶;维拉帕米抑制药物外排性转运蛋白—P-糖蛋白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阴阳气机升降出入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脏腑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核心,气机升降失调为百病之源,燮理阴阳气机升降是治疗疾病的纲要,高树中教授基于对《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旨意的把握,结合阴阳气机升降理论、通关理论、气街四海理论提出通关调气法,包括通颈关法、通膈(膏)关法、通脐(肓)关法,并提出通关调气组穴,即通关七穴十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阴阳气机升降失常所导致的病症,可畅达三焦、通调气街四海,使脏腑气机循环流通,生命之气周流不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yc/bcl-2和myc/p53共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有详尽随访记录的DLBCL 148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石蜡样本myc、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148例DLBCL患者myc、bcl-2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1%(52/148)、60.1%(89/148)和24.3%(36/148).myc/bcl-2共表达37例(25.0%),与Hans分型(χ2=4.749,P=0.029)、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894,P=0.027)、骨髓侵犯(χ2=4.751,P=0.029)、疗效评价(χ2=9.140,P=0.003)有关;myc/p53共表达17例(11.5%),与Hans分型(χ2=5.349,P=0.021)、乳酸脱氢酶(LDH)水平(χ2=11.1,P=0.001)有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yc[总生存期(OS):χ2=6.044,P=0.014;无进展生存期(PFS):χ2=6.212,P=0.013]、bcl-2(OS:χ2=5.812,P=0.016;PFS:χ2=4.878,P=0.027)、p53(OS:χ2=20.092,P<0.0001;PFS:χ2=18.492,P<0.0001)、myc/bcl-2共表达(OS:χ2=11.277,P=0.001;PFS:χ2=9.024,P=0.003)、myc/p53共表达(OS:χ2=21.150,P<0.0001;PFS:χ2=18.655,P<0.0001)均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此外,共表达组的生存率比单表达组的生存率更低,myc/p53共表达组生存率低于myc/bcl-2共表达组.多因素分析示,纳入myc、bcl-2、p53、myc/bcl-2、myc/p53及治疗方案6个独立变量,p53表达是影响患者OS(95%CI0.172~0.763,P=0.008)及PFS(95%CI 0.172~0.773,P=0.009)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myc、bcl-2、p53均为DLBCL的不良因素;myc/bcl-2、myc/p53共表达具有协同作用,提示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PD-L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详细随访记录的68例DLBCL患者存档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PD-L2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DLBCL患者PD-L1蛋白阳性率为22.1%(15/68),与是否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χ^2=5.591,P=0.018)、临床分期(χ2=3.969,P=0.0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178,P=0.041)和治疗缓解率(χ^2=6.587,P=0.010)有关;PD-L2蛋白阳性率为14.7%(10/68),与是否结外转移有关(χ^2=6.772,P=0.009);p-AKT蛋白阳性率为61.8%(42/68),与年龄是否≥60岁(χ^2=6.227,P=0.01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4.005,P=0.045)、B症状(χ^2=10.187,P=0.001)和治疗缓解率(χ^2=4.096,P=0.043)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非GCB亚型患者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的OS率及PFS率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p-AKT蛋白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有较差的OS率及PFS率(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D-L1蛋白表达与PD-L2、p-AKT蛋白表达相关(r=0.380,P=0.001;r=0.273,P=0.025),且PD-L1、p-AKT共表达提示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L1和p-AKT蛋白高表达均是DLBCL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D-L1和p-AKT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相关配体的通路或联合阻断可能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