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皖南医学院承办、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协办的2009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于2009年4月13—16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成功召开。这是该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二次全国会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老年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城市老年人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640例老年人(≥60岁)的BP、BMI、Glu、TC、TG、BUN、Cr、UA之间的关系进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老年人高血压组的年龄、BMI、饮食偏咸、高血压家族史均大于血压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间Glu、TC、TG、BUN、Cr、UA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后年龄、BMI、饮食偏咸、高血压家族史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OR>1,P<0.05)。结论年龄、BMI、高钠饮食和高血压家族史是影响老年人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ABP)指标的影响。方法353例60~88岁老年人分为对照组50例,高血压未治疗组90例,高血压治疗组150例(无效治疗98例,有效治疗52例),脑卒中未降压组33例,脑卒中降压组(无效治疗17例,有效治疗13例)。使用TM-2421动态血压仪(A&D)监测记录24hABP。结果对照组大多数ABP为杓型模式,高血压及脑卒中未治疗和无效治疗组ABP杓型比率明显下降而反杓型模式增加,高血压及脑卒中有效治疗组则与对照组相似。未治疗和无效治疗组的全部或大部分ABP参数(SBP/DBP/PP均值、SBP/DBP负荷、血压心率乘积等)明显高于对照组或有效治疗组(P〈0.01,P〈0.05),无效治疗组全部或大部分ABP参数与未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治疗组大部分ABP参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人群中降压治疗与有效控制率分别为,高血压组62.5%和34.7%,脑卒中组52.4%和43.3%。结论有效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ABP参数、有助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高血压的服药与有效控制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简介一种通用性动态血压数据库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诊治高血压、防治脑卒中、保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研制了一种通用性ABPM数据库系统。此数据库结合了ABPM数据与被测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以Visual Basic、Microsoft Office和SQL建立数据库,将被测的ABPM数据及个人资料输入数据库,建立简易、快速的综合分析、结果报告及临床研究分类等。本从临床应用方面介绍了此ABPM数据库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研究老年性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常规对2640例老年人(≥60岁)进行全面体检及胸片、心电图、血生化、腹部B超检查。结果调研群体老年人患病率高(95%),大多数患者(87%以上)有合并症;前三位疾病:高血压(79.8%)、冠心病(52.2%)和高脂血症(47.6%);各种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此调研群体为离退休干部,生活及医疗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存在严重疾病危险性,需要采取积极地防治措施和综合治疗方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同型半胱氨酸(Hcy)孵育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模型,后用Diplacone加以干预,观察Diplacone对HUVEC的影响,探讨Diplacone对血管内皮细胞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先用不同浓度的Hcy预处理HUVEC,选出Hcy的最适损伤浓度(2 mmol/L)和时间(12 h),在HUVEC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Diplacone预处理2 h后加入2 mmol/L Hcy作用12 h,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变化,Hoechst33342核染色检测细胞核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损伤有关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以此衡量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 mmol/L Hcy组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10μmol/L以内Diplacone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抑制2 mmol/L Hcy诱导的HUVEC活性损伤并抑制Hcy所致的VCAM-1和P-选择素的表达升高(P0.01)。结论 Diplacone对Hcy所致的HUVEC内皮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对青少年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的影响。【方法】应用TM-2421 ABP监测仪(A&D,日本)记录24 h ABP,252例青少年按年龄、性别、身高配比原则分为两组(每组女49例,男77例):对照组平均(13.68±1.21)岁,身高(165.37±9.45)cm,BMI(18.82±2.3);超重组(13.71±1.23)岁,身高(165.75±9.47)cm,BMI(27.70±3.1)。ABP数据录入数据库并采用余弦法和常规统计方法分析处理ABP数据。【结果】青少年ABP昼夜变化呈勺形,大多数儿童有明显的ABP近日节律性。超重组的ABP节律性参数(调整中值、峰值、谷值、振幅等)和多数ABP参数(SBP、DBP、PP、MAP均值,BP变异性,BP负荷和心率血压乘积等)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结论】超重对青少年ABP有明显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分析高血压、颈椎病、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观察颈椎病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2005在山东省通信公司门诊部进行普通健康查体的136例受试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和颈椎病分为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37例)、原发性高血压组(39例)、颈椎病组(33例)、对照组(27例)。各组之间年龄具可比性,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颈椎病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常规体检项目后用TM-2421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血压,观察血压均值(包括24h的、白天、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深勺型;≥10%,但<20%为勺型;≥0%,但<10%为非勺型;<0为反勺型,勺型为正常。结果:13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血压均值: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高于其他3组(P<0.01或0.05);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颈椎病组(P<0.01或0.05);颈椎病组的收缩压均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昼夜变化模式:反勺型仅出现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各组均可见勺型、深勺型及非勺型模式。对照组、颈椎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收缩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63.0%,66.7%,38.5%和40.5%,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舒张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55.6%,72.7%,43.6%和29.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颈椎病组比,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夜间舒张压下降显著减少(P<0.01或0.05)。结论:颈椎病对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动态血压昼夜勺型变化模式的比例也反映出了高血压的损害性作用及颈椎病可能加重这种损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59名T2DM患者,分为正常、微量和临床蛋白尿三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临床蛋白尿组脂联素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微量蛋白尿(MAU)组与正常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尿素氮(BBN)、血肌酐(Cr)、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CAE)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无明显相关。结论:随DN病情进展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与血BON、血Cr、24小时UAE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时间规律,为时间预防和治疗AM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住院AMI 772例,男566例,女206例;发病年龄23~98岁(63.88±12.20);AMI部位有下壁、前壁、广泛前壁、前间壁、下壁并后壁、下壁并右室、前壁并下壁、前壁并右室、后壁、非Q波心梗及右室等.确认患者首发胸痛等症状的时刻及日期(年、月、日/星期),对完整记录的518例进行昼夜时间分析.结果AMI发病时间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将一天分为4个时间段(0~5∶59、6∶00~11∶59、12∶00~17∶59、18∶00~23∶59),6∶00~11∶59期间发病例数(198例,38.2%)较其他时间段明显增多,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w内1、4、5较其余几天有增多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中冬季(12、1、2、3月)发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1.结论AMI在发病时间上呈现明显的昼夜及季节性规律,一天中上午高发,一年中冬季高发,提示高发时间段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