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并避免可能的过度衰减。方法30例肿瘤检查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所有受检者均先利用三维激光定位系统在体表作标记,再注射^18F—FDG259-444MBq。依体表定位点定位行全身PET-CT检查,再根据体表定位点重新定位行局部多期增强CT扫描。用常规CT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所得PET图像分别与常规CT和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融合。比较增强前后的对位情况及衰减校正情况。将增强前后PET-CT对位情况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结果〈60岁组13例患者中,11例无体位变化,2例患者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2例,一般1例。≥60岁组17例患者中,3例体位无变化,14例增强CT扫描前摆位时发现激光线与标定点相差2~5mm;重新对位纠正后增强CT与PET对位效果良好13例,一般3例,较差1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过度衰减校正现象。结论增强CT尤其是多期强化用于PET—CT显像可以明显提高PET-CT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结合三维激光定位技术基本可以保证增强PET-CT的对位准确性,特别是对老年身体耐受性差,检查过程中易发生移位的患者,意义更大。并可避免血管内较高的造影剂浓度引起的PET伪影,为增强PET-CT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对3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病灶(以健侧为对照)及腋窝淋巴结^18F-FDG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合病理结果,计算两种方法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两种方法诊断与病理诊断行一致性检验。对乳腺病灶恶性组及对照组组间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间SUVmax均数比较显示:恶性组^18F-FDG摄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例为大汗腺导管内癌,系原位癌,对^18F-FDG摄取不明显,PET/CT图像上未见明显结节影,目测显示0级,SUVmax为1.5。该例病灶微小,小于PET/CT5~8mm的分辨率,造成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均漏诊。18F-FDGPET/CT定性分析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7%、100.0%、97.9%;半定量分析以suVmax2.0时,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为佳,分别为93.2%、100.0%、93.6%。定性分析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为0.85,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断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为0.64。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定性分析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55.9%、96.1%、90.1%,半定量分析(以文献SUVmax1.8为标准)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45.8%、97.0%、89.3%。两种分析诊断与病理诊均较好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7(定性分析)和0.51(半定量分析)。结论^18F-FDGPET/CT诊断乳腺恶性病灶时,以SUVmax2.0为临界值进行半定量分析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与病理诊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并与增强CT、B超及MRI进行比较。   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8例临床疑似胆囊癌而在本院行PET/CT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46~82岁, 中位年龄69岁。患者均行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 其中35例为原发胆囊癌, 3例为胆囊炎。分别统计4种影像诊断方法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及诊断正确率。   结果   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的真阳性率分别为100.0%、74.3%、60.0%、71.4%;假阴性率分别为0、25.7%、40.0%、28.6%;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真阴性率分别为66.7%、33.3%、66.7%;假阳性率分别为33.3%、66.7%、33.3%。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1%、71.1%、60.5%、68.4%。PET/CT与增强CT、B超及MRI结果比较, P值分别为0.036、0.002、0.019, 均P < 0.05。   结论   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 PET/CT较其他3种传统影像诊断方法准确率高。如将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 可使诊断正确率提高2.6%。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T47D-tk细胞生长特性及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对已经获得的稳定表达自杀基因HSV1-tk的乳腺癌细胞株T47D-tk进行鉴定,观察其生长特性,建立移植瘤动物模型.方法 提取细胞基因组、以HSV1-tk P1和HSV1-tk P2为引物,进行PCR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基因鉴定.描绘生长曲线、镜下观察细胞形态.BALB/c nu/nu裸鼠前肢皮下接种T47D和T47D-tk细胞,并观察二者的成瘤特性.结果 T47D-tk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可见到大小约1131 bp的片段,而正常的T47D细胞基因组则无此阳性条带出现.两组平均生长细胞数,第1天T47D:(5.58±1.04)×103,T47D-tk:(6.08±1.61)×103;第3天T47D:(10.00±1.30)×103;T47D-tk:(10.25±0.90)×103;第7天T47D:(19.25±0.66)×103,T47D-tk:(19.00±1.80)×10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形态观察亦未见明显差别.接种后两组成瘤时间[T47D:(9.67±0.33)d;T47D-tk:(9.83±0.48)d]和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47D-tk细胞基因组中已整合入HSV1-tk基因,与T47D细胞相比生长特性无变化,成功建立了T47D和T47D-tk移植瘤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基因显像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几种药剂辅料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壳聚糖、泊洛沙姆、海藻多糖(海藻酸钙)和其它几种药用辅料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NSCL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 纵隔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N0~N1期)的患者术前纵隔淋巴结FDG摄取水平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2005年4月至2009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后接受手术治疗的N0~N1期NSCLC患者的PET/CT数据、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对纵隔淋巴结SUVmax以及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原发病灶SUVmax等分别与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 采用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P=0.001)以及TNM分期(P < 0.001)、原发病灶SUVmax(P=0.001)、是否有术后辅助治疗(P=0.012)对N0~N1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存在预测作用; 多因素分析表明, 只有TNM分期(P=0.017)、原发病灶SUVmax(P=0.027)及纵隔淋巴结SUVmax(P=0.046)是影响本组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三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230, 2.179及1.962。  结论  对于N0~N1期的NSCLC术后患者,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TNM分期、原发病灶SUVmax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将三者结合起来, 对于指导临床尽早制定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裙带菜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从裙带菜中提取的多糖组分。方法采用乙醇分级沉淀法提取粗多糖,采用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柱色谱法和凝胶柱色谱法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多糖C11进行理化性质、结构及单糖组成分析。结果C11的产率为61.97%,其多糖、硫酸基、葡萄糖醛酸质量分数分别为43.20%、12.70%和9.78%,多糖C11的硫酸根连接在糖的C2或C3处于平伏键位置,且C11为以β-糖苷键为主的吡喃糖。其单糖组成及质量分数比为鼠李糖∶岩藻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1.50∶570.00∶220.00∶257.00∶8.32。结论C11为单一纯净的酸性杂多糖。  相似文献   
8.
纳米硒化裙带菜多糖的制备及其体外抗CVB3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硒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并观察其体外抗CVB3病毒作用。方法:以天然高分子裙带菜多糖为软膜板水相制备纳米硒多糖溶液,并采用瑞利共振散射光谱(RRS)、透射电镜(TEM)、激光散射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采用结晶紫法考察样品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对CVB3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得到均匀、稳定的球形纳米硒,其平均粒径为25.3nm,放置30d后,为39.1nm;由细胞毒性试验得出,各硒糖样品的硒浓度最大不应超过0.8μg/ml;硒糖样品的硒浓度在0.500~0.015μg/ml范围内,抗CVB3病毒作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最大可提高30%左右。结论:将纳米硒多糖开发为一种抗CVB3病毒新药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8)F-FHBG体外摄取、体内分布及荷瘤裸鼠PET-CT显像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γ井型计数器测定体外肿瘤细胞T47D和T47D-tk对~(18)F-FHBG的摄取、正常昆明小鼠和移植瘤裸鼠~(18)F-FHBG体内分布;并进行荷皮下移植瘤裸鼠~(18)F-FHBG PET-CT显像.结果 体外肿瘤细胞摄取实验显示T47D-tk细胞摄取~(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的T47D细胞,120 min时T47D-tk细胞对~(18)F-FHBG的摄取为T47D细胞的64倍(P<0.001).正常小鼠注射~(18)F-FHBG后,主要分布于肝脏、肠道、肾脏和膀胱,而脑部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荷皮下移植瘤裸鼠PET-CT显像显示,T47D-tk肿瘤浓聚~(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T47D肿瘤,且2 h显像效果较好.结论 体外T47D-tk细胞摄取~(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的T47D细胞;在小鼠体内~(18)F-FHBG主要经肠道和泌尿系统排泄.~(18)F-FHBG报告基因探针可以有效的定位于HSV1-tk基因表达的部位且与移植瘤裸鼠体内分布研究结果一致.这可为进一步开展~(18)F-FHBG报告基因显像与肿瘤基因治疗的监测提供有效手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蒿素类化合物及其转化产物体外活性筛选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一种青蒿素类化合物新型、快速的体外活性筛选方法。针对青蒿素类化合物抗疟活性的作用机制为产生的活性氧的特点,采用比色法和化学发光法分析比较了该类化合物活性氧的释放量。在pH10.2条件用比色法测得的各化合物所释放的活性氧量无明显差别。在pH7.4条件下该类化合物不能产生活性氧。化合物和氯化血红素结合后可放出活性氧,用化学发光法测得化合物释放的活性氧量有明显区别。结果表明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该类化合物与hemin结合后活性氧释放是一种与该类药物体内活性机制相一致的活性分析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