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能否替换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能否提高、不良反应能否减少、依从性是否增加.方法 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等医院11例丙型肝炎患者,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其血清HCV RNA,HCV基因分型按5'-非编码区进行PCR法扩增及测序和分析.所有患者均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b替换Peg-IFNα-2a并联合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1例丙型肝炎患者中HCV RNA基因1b型7例,2a型1例,2b型1例,未进行分型者2例.Peg-IFN α-2a治疗无应答者4例.出现不良反应者6例(其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下降者4例,发生严重咳嗽者1例,心肌缺血者1例),停药后复发者1例.用Peg-IFN α-2b按照至少80%的剂量替换Peg-IFN α-2a,足够的疗程替换后无应答的4例患者治疗结束时均应答,其中持续应答者3例,复发1例;不良反应的6例患者替换后完成治疗者4例,中止1例,正在治疗1例,其中持续应答者3例,无应答1例;复发的1例患者出现持续应答.7例持续应答者中3例获得快速应答、7例为早期应答.结论 应用Peg-IFN α-2a治疗丙型肝炎出现无应答、不良反应或复发时可用Peg-IFN α-2b替代,但有心脏疾患者不宜替代.能替代者治疗时注意足够的疗程和至少80%的剂量,可使部分患者从中获益,提高持续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结核病患者 N-乙酰基转移酶(NAT2)基因型与异烟肼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及与抗结核疗效的关系。方法初治结核病患者108例。采用 PCR 直接测序法对 NAT2基因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比对,判定 NAT2基因型。分析基因型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比较基因型与抗结核疗效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108例结核病患者中,中间代谢型59例(54.63%),快代谢型36例(33.33%),慢代谢型11例(10.19%),超快代谢型2例(1.85%)。2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快代谢型2例,慢代谢型5例,中间代谢型13例。快代谢型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性较低(OR =0.176,95%CI :0.038~0.809,P =0.014),慢代谢型患者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OR =4.556,95%CI :1.231~16.854,P =0.044)。NAT2*4/*6A 基因型(OR =7.741,95%CI :2.653~22.586,P <0.01)和 NAT2*6A/*6A 基因型(OR=15.353,95%CI :1.506~156.552,P =0.020)患者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NAT2*4/*4型患者则不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OR =0.176,95%CI :0.038~0.809,P =0.014)。58例痰菌阳性的患者,治疗2个月后仍痰菌阳性12例,其中快代谢型患者8例,疗效差(OR=7.200,95%CI :1.794~28.900,P =0.008)。结论中国汉族结核病患者中 NAT2基因型以中间代谢型为主。NAT2慢代谢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较高。NAT2*6A 为药物性肝损伤高风险等位基因,而 NAT2*4/*4则可能为保护性基因型。快代谢型患者早期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统一表格调查我院门急诊登记的2003年全年急性腹泻病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2003年1月~2003年12月急性腹泻病病例14536例,其中5岁以下腹泻病例3742例(25.74%);临床诊断霍乱0例(0%),痢疾345例(2.37%),伤寒和副伤寒11例(0.08%),其他腹泻病14180例(97.55%);无脱水60.54%轻度脱水26.66%中度以上脱水12.80%;抗生素使用率为59.19%;静脉补液率为25.67%;口服补液盐使用率为57.26%。结论 24h就诊率高,中度以上脱水病例少是目前腹泻病病死率低的原因之一,滥用抗生素及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是腹泻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病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内服外敷;观察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超声、肝脏硬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内服外敷治疗24周患者ALT、AST、TBil、Alb、PT 明显改善(P<0.01或 P<0.05);治疗48周AST、Alb、PT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周 HA、LN、PⅢP、Ⅳ-C及48周时HA、LN、Ⅳ-C均明显改善(P<0.01)。肝脏硬度值(LSM )基线水平比较,治疗组较高(P<0.01),治疗48周后,治疗组LSM下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内服外敷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8周时,HBsAg滴度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48周脾脏厚度缩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周中医证候积分未见明显改善( P>0.05);治疗组48周显效率明显提高( P<0.01),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比85%,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及脾肿大进展程度,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采集212例接受PEG-IFN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IL28B基因的3个SNP位点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的多态性。应答定义为:PEG-IFN治疗48周,患者HBV DNA<200 IU/mL、HBeAg血清学转换及ALT复常。结果应答患者为74例,无应答者138例,应答率为34.9%。HBV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C型117例,B型95例)。rs12980275基因型AA和N-AA(AG/GG)的比例分别为77.8%和22.2%;rs12979860基因型CC和N-CC(CT/TT)的比例分别为78.3%和21.7%;rs8099917基因型TT和N-TT(TG/GG)的比例分别为79.2%和20.8%。这3个SNP位点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非应答组中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了性别、年龄、HBV基因型、基线HBV DNA水平及基线ALT水平后,发现IL28B野生纯合基因型(AA、CC和TT型)是PEGIFN高应答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rs12980275基因型AA、N-AA的有效率分别为38.8%、21.3%(OR 2.70,95%CI1.21~6.01;P=0.015);rs12979860基因型CC、N-CC的有效率分别为38.6%、21.7%(OR 2.56,95%CI 1.15~5.67;P=0.021);rs8099917基因型TT、N-TT的有效率分别为38.7%、20.5%(OR 2.80,95%CI 1.23~6.39;P=0.015)。此外,还发现了一个由rs12980275和rs12979860组成的单体域,其中单体型A-C与干扰素高应答率显著相关(OR2.53,95%CI 1.20~5.34;P=0.015)。结论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PEG-IFN治疗的应答密切相关,IL28B野生纯合基因型(AA、CC和TT型)是PEG-IFN高应答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细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运用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65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细菌DNA,并与其粪便大肠杆菌培养出毒力基因Colv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S rRNA检测肝硬化SBP患者腹水标本的阳性率为64.6%,明显高于腹水细菌培养的4.6%(P0.01)。比对同一病例其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和腹水标本中细菌16S rRNA阳性情况能达到70%,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粪便大肠杆菌毒力基因Colv阳性与肝硬化SBP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复方木鸡颗粒抗肝纤维化和降低甲胎蛋白(AFP)的作用。方法:选择63例肝纤维化、AFP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复方木鸡颗粒(木鸡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鳖甲组)两组。木鸡组患者口服复方木鸡颗粒,10g/次,3次/d;鳖甲组患者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4片/次,3次/d。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肝功能、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AFP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木鸡组患者的白蛋白升高比鳖甲组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鳖甲组患者AFP水平有所下降,而木鸡组患者AFP水平则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复方木鸡颗粒有抗纤维化和降低AFP的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往往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代谢危险因素并存。脂肪细胞因子是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多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细胞因子""发病机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 2013-01-2018-11发表的文献,通过归纳总结出相关文献27篇。NAFLD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有着复杂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对其形成完整的阐明。脂联素与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性炎症呈负相关,其在NAFLD发生发展中起保护作用;瘦素对NAFLD早期阶段肝脏脂肪变性起保护作用,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瘦素可能促进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存在潜在联系,可能会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浓度是NAFLD的独立预测因子;关于抵抗素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尚存争议。一些新的与NAFLD发病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在NAFLD机制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在NAFLD治疗策略的应用中将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智能化预警评分分诊平台在急诊预检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7月 1日―2016年 11月30日急诊就治患者500例为对照组,用既往的分诊方法急诊预检分诊,随机抽取2016年12月1日―2017年 5月 31日急诊就诊患者500例为观察组,运用智能化预警评分分诊平台工具进行急诊预检分级分诊,对2组急诊患者分诊准确率、分诊后 12 h意外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急诊就诊患者分诊准确率、分诊后12 h意外情况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化的预警评分分诊平台的实施,改善并优化了急诊预检工作,把护士时间还给病人,提高了分诊准确率及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