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家琦  李昭骥 《广东医学》1996,17(10):652-654
观察了5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活性和抗凝血脂Ⅲ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AMI患者各时间点测定的血浆Fg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提示AMI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尤其AMI发生后第1周内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1980年高血压患病率为8.37%,1991年为11.26%,2001年为12.38%。由于我国高血压病的三高(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54例急化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的动态变化,其中6例于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者予链激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表明:AMI发生后第1~2天血浆Fn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第3天基本恢复正常,第7~28天又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MI早期血浆Fn显著下降提示梗塞面积大、病情严重,心功能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纤维连结蛋白与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连结蛋白(Fn)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效应的非免疫性高分子糖蛋白。本文介绍纤维连结蛋白的来源、结构和功能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时Fn分布的变化和血浆Fn浓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80例AMI患者及12例非急性心肌梗塞者作~(99m)TC-PYP心肌闪烁图,旨在分析其强度及形态与临床关系,结果如下: 1.AMI组~(99m)TC-PYP心肌闪砾图阳性者77/80例,即敏感性96.2%,其中急性透壁心肌梗塞66/67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11/13例。非急性心肌梗塞组12例,显示阳性者1例,即特异性92%。阳性组死亡6例,阴性组无死亡。 2.阳性组77例,局限型67例,其中2级者29例,3~4级者38例;环形10例,其中9例ECG均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塞,2例并有侧壁心肌梗塞,本组未发现弥漫型图形者。 3.~(99m)TC-PYP心肌闪烁图强度和形态与预后有密切关系。环形(炸面圈)者预后最差,局限型3~4级者预后次之,局限性2级者预后较好。心肌梗塞面积与预后的准确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eu ropeptideY ,NPY)、肾上腺素 (adrenaline)水平的改变及苯那普利、缬沙坦的干预影响。方法 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分析法 ,对 80例高血压患者和 3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血浆NPY、肾上腺素水平测定 ,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 ,分别给予苯那普利、缬沙坦治疗 4w ,测定服药后该指标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NPY含量为 (15 1 39± 2 5 32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0 1± 10 4 )pg/ml,肾上腺素含量为 (10 3 12±16 2 5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70 4 5pg/ml ;药物治疗后血浆NPY、肾上腺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但两组药物干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浆NPY、肾上腺素水平增高 ,存在神经内分泌的激活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后可使血浆NPY和肾上腺素水平下降 ,这可能是苯那普利和缬沙坦的降压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前瞻性观察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及20例健康人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AMI组24小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另两组.AMI患者亚组分析:非Q波性心肌梗塞、溶栓组、KillipⅠ级组及左室射血分数>40%组的SDNN高于对应亚组.SDNN与24小时心率、CK-MB峰值及左室射血分数有关.随访期死亡8例,其SDNN明显低于存活者.SDNN<50ms与死亡率有关.提示AMI患者HRV降低与患者的临床严重性及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MAI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神经内分泌昼夜活性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家琦  于献 《现代医院》2009,9(1):20-22
目的探讨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昼夜浓度变化与高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相关性及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住院高血压病人103例,使用无创性便携式24h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查,设定每日6:00-22:00为日间,22:00-次日6:00为夜间,根据其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分为二组:杓型组和非杓型组,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二组病人清晨8时与夜间11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杓型高血压组8AM去甲肾上腺素水平(290.12±32.54ng/L)较11PM(245.34±26.18ng/L)高(p<0.05),而非杓型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8AM(326.11±36.81ng/L)较11PM(368.33±45.26ng/L)低(p<0.05),非杓型高血压病人8AM、11PM去甲肾上腺素均较杓型高血压病人8AM、11PM高,但只有11PM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高血压患者8AM、11PM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较杓型高血压患者高,但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存在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夜间交感输出增多。调整服药时间,加强夜间抗交感活性可能恢复此类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观察体外高糖环境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所致的增殖变化以及黄芪对其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VSMC,分为正常对照组、25 mmol/L高糖剌激组、高糖剌激加低、中、高浓度黄芪多糖组(终浓度分别为100、200 和400 mg/L)。MTT方法分析细胞增殖率,RT-PCR检测分析MKP-1 mRNA转录及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MCP-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可以诱导VSMCs增殖(P<0.05),而中、高浓度黄芪多糖可以显著抑制该作用(P<0.05);高糖环境明显下调MKP-1 mRNA表达(P<0.05),但低浓度黄芪多糖可使MKP-1 mRNA上调,恢复到正常水平,在中、高浓度黄芪多糖时可使MKP-1 mRNA上调,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糖刺激组可促使VSMCs MCP-1分泌明显升高,低浓度黄芪即可降低高糖诱导MCP-1的水平(P<0.05),在高浓度组最明显。结论: 黄芪多糖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可能与上调MKP-1 mRNA表达、抑制VSMCs增殖和MCP-1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1980年高血压患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