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室用甲基苄基亚硝胺灌喂近交系615小鼠而诱发建成的可移植性小鼠前胃癌(FC),经过几年的连续传代后,已发生了自发性血道转移。为了研究癌细胞转移机制的需要,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小鼠前胃癌的体外培养和建系工作,经过传代培养,目前已达132代,并对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现简要报道如下: MFC细胞系是用小鼠前胃癌小块培养法培养成功的,培养液为RPMI1640。MFC细胞贴壁生长,但失去接触抑制,常形成多层的细胞团。细胞形态呈多形性,为园形、椭园形、多角形等上皮样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例大,核园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电镜下,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细胞的一侧常伸出大量的丝状伪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小鼠可移植性前胃癌为治疗对象。将85只近交系615小鼠分为染料激光组(脉冲激光)、氦氖激光组(连续激光)和对照组。右肋部皮下接种种瘤后5天,治疗组按5m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生产的HpD,第7天对瘤体分别用闪光灯泵浦染料激光器和氦氖激光器照射,能量相当于300  相似文献   
3.
小鼠子宫颈癌27号(U27)是我室用含20 甲基胆蒽的线穿过新鲜摘除的幼鼠子宫颈组织,埋藏于小鼠皮下诱发成功而建立的一株可移植性动物实体瘤。近年又将其筛选成一株自发转移率高,且具有淋巴道与肺部双向转移特性的肿瘤转移模型。从1982年开始了U27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建系工作。经两年多的传代培养已达100余代,定名为MUCC。该系细胞在培养瓶中多呈圆形,大小不等、单核或多核,贴壁生长,也可重叠生长或悬浮于培养液中生长。扫描电镜观察,见细胞表面有丰富微绒毛及丝状伪足,有时见叶状伪足与泡状突起。透射电镜见细胞核/质比比例大,核形不规则,多聚核糖体丰富,内质网扩张,线  相似文献   
4.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机理及影响因素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受体是细胞中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其功能是特异识别和结合化学信使,并将信号放大而最终产生生物学效应。由于受体是机体内信息传递的最重要途径,当细胞受体的数目、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时,均会影响与配基的识别与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是细胞信号传递系统的一部分。近来国外文献报道,在许多肿瘤中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常,还有的报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相似文献   
5.
气功外气对癌细胞作用的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病理研究室钱书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刘裕,徐艳玲近十多年来有不少报道,气功外气用于治疗肿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用动物实验看到,气功外气治疗可使动物身上的肿瘤生长速...  相似文献   
6.
7.
应用具有自发淋巴道和血道双途径转移的小鼠可移植性宫颈癌瘤株27号(U27)。于小鼠右肋部进行皮下移植。结果表现,移植瘤细胞越多,肿瘤发生率越高,肿瘤生长速度也更快,反之亦然。看来肿瘤转移发生率的高低与移植瘤细胞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带瘤动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Walker 256癌肉瘤淋巴道转移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从大鼠后肢脚掌皮内注入 Walker 256癌肉瘤细胞,注入后一小时,即可在腘窝淋巴结的边缘窦内查见癌细胞。最初癌细胞以单个及散在的形式出现于淋巴结的边缘窦内。以后分裂繁殖,逐渐增多,形成癌细胞巢,才形成转移灶。并且在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与门区的输出淋巴管内,均查见了癌细胞。注入脚掌皮内的癌细胞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与方式进入淋巴管。1.癌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方式穿过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间隙。2.皮内及皮下的癌细胞可能被组织中强大的淋巴流冲进“开放”状态的毛细淋巴管内。大鼠的肿瘤淋巴道转移模型经过十二天,在腘窝淋巴结中发现癌细胞的阳性率为13/37(35.1%),转移率为9/37(24.3%),阳性率与转移率总合则为22/37(59.4%)。除腘窝淋巴结外,还见到髂动脉旁、肾门及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内有转移灶,其广泛转移率为7/37(18.9%)。淋巴结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免疫形态改变,如淋巴滤泡增生扩大;副皮质区增宽以及免疫母细胞增多等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9.
不同转移能力小鼠前胃癌细胞株全蛋白的比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研究所蒋薇,钱书森肿瘤转移是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至今对其机理及影响因素尚未完全阐明,因而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的方法。为了深入认识转移性癌细胞的特性,我们从自建的肿瘤...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