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67例脑梗死患者和81例正常对照组脂蛋白脂酶基因第6号内含子PvuⅡ酶切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1)正常对照组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P+63%、P-37%;脑梗死组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P+60.5%、P-39.5%;脂蛋白脂酶基因PvuⅡ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组血清TG、CHO、L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脑梗死患者组血清apoAⅠ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脂蛋白脂酶PvuⅡ酶切多态性与脑梗塞发病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7例双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56例)和颈动脉支架术(支架组,21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的差异及入院主要临床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30 d内心肌梗死),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临床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新发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入院主要临床疾病、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临床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改善方面,支架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合并冠心病相对单纯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脂蛋白脂酶(1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Ser447→终止密码突变(Ser447stop)多态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资料提示,Ser447stop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具有抑制冠心病发展的作用。但LPLSer447stop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则少有报道。为此,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症状性后循环血管狭窄患者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短期预后.方法 选取90例症状性后循环血管狭窄患者,分别进行药物治疗(Ⅰ组)及血管内支架治疗(Ⅱ组),并对其进行12个月随访评价.结果 在12个月的随访期内,总终点事件率Ⅰ组40.0%(18/45),Ⅱ组11.1%(5/45,P=0.01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率Ⅰ组8例(17.8%),Ⅱ组2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脑梗死事件率Ⅰ组10例(22.2%),Ⅱ组2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安全,短期临床效果较药物治疗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 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血管检查(ultrasonography,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一致性.方法 32例疑似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条颈动脉行US和DSA检查,根据NASCET法对DSA结果测量,分别根据NASCET法和截面积法对US结果测量,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2例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根据NASCET法US检查结果的敏感性88.33%、特异性94.59%及准确性89.84%;根据截面积法US检查结果的敏感性为81.48%、特异性93.24%及准确性88.28%.根据NASCET法血管分级中颈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8.62%、89.90%及82.81%;Kappa=0.63.结论 超声血管检查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必要时尚需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就各种非侵入性血管影像诊断技术的准确性、优势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侧枝循环开放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脑血管DSA表现将侧枝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分级,再根据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侧枝循环代偿良好组(27例,34级)与侧枝循环代偿不良组(38例,04级)与侧枝循环代偿不良组(38例,02级)。比较两组患者头部CT片上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侧枝循环代偿良好组脑梗死体积(4.89±3.41 cm3)明显小于代偿不良组(25.75±11.45 cm3)(P<0.05),入院时NIHSS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也均低于代偿不良组(均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在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侧枝循环开放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良好的侧枝代偿可改善临床结局;高LDL可能促进侧枝循环开放。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发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nmentia,VaD)发生机制。方法:制备VaD大鼠模型,并对其行为进行检测,同时对大鼠海马ACh含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有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而且海马ACh含量较对照组持续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海马ACh含量的持续降低,可能是Va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D)发生、发展的干预措施。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非服药组、服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非服药组和服药组大鼠制备VaD模型,其中服药组大鼠灌胃给服博福-益普生。于造模后第24、48和96h时均检测大鼠行为和大鼠海马ACh含量。结果:非服药组大鼠海马ACh含量持续明显降低且存在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服药组大鼠海马ACh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且学习、记忆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博福-益普生对VaD的发生、发展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