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其中 ,恶性涎腺肿瘤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不容忽视。按照WHO1991年涎腺肿瘤的分类标准 ,人们对各类恶性涎腺肿瘤的细胞内外因子及其信号传递机制均做了一些研究 ,并进一步从基因水平检测了与各因子相关的基因表达。其中 ,肌腱抗原 (Tenascin ,简称TN ,亦称Hexabrachion) ,就是近年来日益受重视的一种与肿瘤发生、转移、预后相关的细胞外因子。1 肌腱抗原的一般性状、功能和表达的调节1.1 肌腱抗原的一般性状1984年Chiquet和Fambrough在观察鸡胚肢端发育过程中 ,偶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麦芽糖醇口香糖对菌斑集聚水平的影响。方法 60名年龄于25~50岁之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志愿者,按照性别、Qu igley-Hein(Turesky改良)菌斑指数(MPI)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人,3组分别为麦芽糖醇口香糖组(MCG)、木糖醇口香糖组(XCG)、单纯胶基口香糖组(GB);指导志愿者咀嚼口香糖,每天5次,每次2粒(约1.4 g/粒),持续12周。通过记录MPI来评价菌斑集聚水平的变化,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处理因素,时间因素,以及处理与时间交互因素进行分析(P<0.05)。结果 与基线值相比,MCG组、XGG组、GB组受试者MPI分别下降了48.1%、52.4%、21.6%,MCG组与XCG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CG组、XCG组与GB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传统木糖醇口香糖与麦芽糖口香糖对菌斑抑制有着相似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口腔鳞癌癌务组织血管的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以34例口腔鳞癌瘤旁组织为标本,通过抗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血管,作血管的形态定量分析。结果肿瘤结缔组织中血管密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血管密度,且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紧邻癌旁的组织与远处及正常组织相比也有血管密度的明显增加,证明肿瘤的血管生成作用仅在短距离区域内有效。结论癌旁组织的血管形态学研究对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治疗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 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 将30 名13~15 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 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 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菌培养计数观察咀嚼口香糖前后3 种致龋菌(变链、乳杆、黏放)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咀嚼前相比,咀嚼口香糖4 周后A、B、C 3 组变链、乳杆、黏放致龋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P<0.001);与C组相比,咀嚼口香糖4 周后A、B 2 组更能显著降低变链数量(P<0.05);3 组间乳杆菌数量和黏放数量的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抑制牙菌斑内变链菌数量较为明显,对乳杆菌、黏放菌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唾液流率与pH值的影响.方法 选10例志愿者,分别检测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或木糖醇口香糖前后不同时间段唾液的流率和pH值.应用SPSS 12.0软件分析.结果 咀嚼2种口香糖10 min内,唾液流率显著增加,在2~4 min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24±0.30)mg/min和(4.53±0.19)mg/min.唾液pH值在2~4 min时上升至(7.16±0.15)和(7.02±0.20).两组的唾液流率与pH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也能促进唾液分泌,提高唾液pH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肌腱抗原(TN)在涎腺肿瘤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涎腺慢性炎症8例,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57例中TN的表达。结果:在恶性肿瘤中,TN表达强度高于良性肿瘤和慢性炎症组织,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神经血管侵犯组与无神经血管侵犯组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TN可能调节着涎腺肿瘤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乳牙牙本质小管管壁纤维与管内膜样结构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牙牙本质小管内膜样结构,探讨其结构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相应功能.方法运用扫描及透射电镜对16颗乳牙牙本质小管及其管壁纤维进行观察.结果乳牙牙本质小管壁基质纤维的排列既与小管平行又相互交织成网.牙本质经过酸处理后,发现在小管管壁与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之间,有一层呈管状膜样结构存在.此结构可能由未被钙化的或钙化不全的管壁基质纤维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分枝组成.结论管状膜样结构可能参与调节牙本质小管管壁的矿化,继而阻止牙本质小管因过度钙化而引起的闭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44V6在涎腺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涎腺肿瘤石蜡标本107例,良性50例,恶性57例。用抗CD44V6单克隆抗体作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做定量病理分析。结果:良性肿瘤中CD44V6仅在多形性腺瘤和肌上皮瘤的肿瘤性上皮细胞膜中表达。恶性肿瘤中的CD44V6表达不一,但表达阳性率和强度均高于良性瘤,在肿瘤细胞内和胞膜表面都有分布。结论:CD44V6调节着涎腺肿瘤的上皮和淋巴成分的增殖和粘附过程,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可考虑作为反映涎腺肿瘤恶性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绝经后牙槽骨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将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A组为假手术组,B、C、D组均摘除双侧卵巢。C组大鼠于术后1周开始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mg/kg),每周1次。而A、B和D组肌肉注射等量橄榄油。D组大鼠于术后1周开始每天给予大豆异黄酮混悬液灌胃(100mg/kg)。其余3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动物在同等条件下饲养,自由进食、饮水。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收集大鼠下颌骨标本。对组织HE染色切片进行骨形态及计量学分析。结果:去卵巢后,大鼠牙槽骨呈疏松样改变。大豆异黄酮治疗后的D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周长、骨小梁面积比、骨小梁数量及分离度与去卵巢的B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与雌激素治疗的C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雌激素缺乏可引起牙槽骨骨质疏松。大豆异黄酮与雌激素一样。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并对骨形成有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钟滨  山下靖雄 《口腔医学》1997,17(4):177-178
本文采用成人上下颌后牙、牙槽骨、牙龈为标本,经物理染色后,用光镜及SEM观察牙龈环行纤维束在颊舌两侧分布、排列状况,讨论其分布、结构与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