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并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肾上腺肿瘤根治术+右叶肝部分切除术+膈肌修补术,取病理活检结果为(右肾上腺区、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使用RCHOP方案规律化疗8次,随访1年患者已完全缓解,未见复发征象。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是临床少见的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主要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早期无明显特异性,且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临床上易误诊,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并化疗以减缓疾病进展及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将60例DLBCL患者按照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分为低中危组32例和中高危组28例,另选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7、IL-21、IL-23、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各组之间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IP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随访的54例患者Th17细胞水平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中高危组Th17细胞、IL-17、IL-21均低于对照组和低中危组,IL-23低于对照组,TGF-β高于对照组和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LBCL患者Th17细胞、IL-17、IL-21与IPI评分呈负相关,TGF-β与IP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Th17细胞者和低Th17细胞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2.1%和45.0%,Th17细胞水平对DLBCL患者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DLBCL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IPI评分密切相关,Th17细胞与IPI评分呈负相关。 Th17细胞对预后有影响,可能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计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NHL组(n=62)与正常对照组(n=30)空腹外周血2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包括CD3+、CD4+、CD8+细胞的绝对值计数,并可计算出CD4+/CD8+比值;两组数值之间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HL组CD3+、CD4+细胞数明显降低[CD3+细胞数(823.3±211.5)、CD4+细胞数(423.8±234.8)](P〈0.05),CD8+细胞数(861.2±634.1)升高(P〈0.05),CD4+/CD8+降低(0.5±0.3)(P〈0.05)。结论NH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计数的检测对NH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分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LBCL患者共62例,按临床分期分为3组,组1(Ⅱ期)21例,组2(Ⅲ期)21例,组3(Ⅳ期)20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DLBCL组与正常对照组空腹外周血2 mL,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各亚群包括CD3+、CD4+、CD8+、NK细胞的绝对值计数,并计算出CD4+/CD8+值,对各组数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临床分期与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组1、2患者CD3+细胞数较对照组(P=0.003、0.002)及组3患者明显降低(P=0.042、0.036);组1、2、3患者CD4+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7、0.011、0.019);组3 CD8+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8)和组1、2(P=0.045),CD4+/CD8+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9)和组1、2(P=0、0.014);组3 NK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3),且可见临床分期越差NK细胞数越低。临床分期与CD3+、CD8+、CD4+/CD8+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分期与DLBCL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有相关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DLBCL患者免疫抑制与紊乱加重,肿瘤负荷越大,NK细胞功能也越差。  相似文献   
5.
钟伟杰 《当代医学》2011,17(26):100-101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了解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5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1.6岁。病变多位于回肠或回盲部。临床表现以腹痛、体重下降、发热、腹泻为主。免疫表型CD3、CD45RO、TIA-1、粒酶B阳性,CD20、CD79α、CK阴性。生存时间2周~12个月,中位生存期2个月,5例均于确诊1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上极为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程凶险,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案,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BE)对肠道疾病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怀疑小肠疾病同时行经口及经肛DBE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发现、病理检查、治疗性操作、进镜方式、进镜深度、操作时间、并发症、最后诊断。结果 158例DBE患者纳入研究,中位年龄33.5岁,主要主诉为腹痛(45例)、消化道出血(65例)。DBE操作时间为50(39,65)min,经口DBE操作时间短于经肛DBE[47(36,60)min vs. 53(42,76)min,t=3.917,P <0.001];进镜深度为2.0(1.5,2.0)m,经口DBE进镜深度大于经肛DBE[(2.0(1.5,2.5)m vs. 1.5(1.0,2.0)m,t=-6.640,P <0.001]。150例次操作在小肠中有阳性发现,包括糜烂、溃疡、炎症或瘢痕(115例次)、息肉(7例次)、肿瘤或肿块(9例次)、憩室(10例次)等,经肛DBE与经口DBE比较,经肛DBE阳性发现率更高(53.8%vs. 41.1%,P=0.029)。治疗性操作包括活检(126例次)、息肉切除(3例次)、胶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研究32%氧-68%氮不同暴露方式后快速减压对大鼠肺功能、血气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组1(32%氧-68%氮混合气于40 m下暴露4 h后快速减压,不同时间点观察肺功能)、实验组2(暴露方案与组1相同,出舱后即刻处死)、实验组3(暴露方案与组1相同,出舱后常压纯氧暴露1 h,处死),实验组4(7 m呼吸纯氧30 min,然后于15 m呼吸混合气3 h,40 min呼吸混合气10 min后快速减压,立刻处死)。采用无创法检测肺功能,取血,检测血气和炎症指标。结果 不同模式的潜水后快速减压,在未发生减压病和肺气压伤的情况下,会影响肺功能,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道阻力增加。同时,肺功能会随时间逐渐改善。潜水初始阶段浅深度呼吸纯氧和快速出水后常压吸氧,对肺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作用有限。结论 半闭式潜水装具潜水时,初始阶段浅深度呼吸纯氧或快速出水后常压呼吸纯氧,对快速减压导致的肺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8.
程序性死亡包括凋亡、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和自噬等。坏死性凋亡可由多种外部刺激触发,不依赖 caspase 途径,是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诸多疾病关键致病因素。前期研究显示,卒中时脑内坏死性凋亡相关 途径被激活,与卒中的致病密切相关,而对坏死性凋亡进行基因调节或药理学抑制,对卒中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 作用,因此坏死性凋亡有望成为卒中治疗的潜在靶标。现简要总结坏死性凋亡在卒中致病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靶 向坏死性凋亡治疗卒中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关系。方法 初治DLBCL患者52例,按照IPI积分分为4组(低危组17例、低中危组16例、中高危组12例、高危组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DLBCL组与健康对照组(43例)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3CD+4、CD+3CD+8)、NK细胞的绝对计数值及CD+4/CD+8,各组间比较并分析IPI的5个指标与各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的相关性。结果 DLBCL高危组的CD+3细胞(1570.9±370.5)个/μl,较其他IPI组高;DLBCL 4组的CD+4细胞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51.3±367.4)个/μl;DLBCL高危组的CD+8细胞(1055.9±523.8)个/μl,较健康对照组及其他IPI分组明显升高;中高危组与高危组的CD+4/CD+8比值(1.0±0.2、0.7±1.0)降低明显,与健康对照组、低危组、低中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与高危组NK细胞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199.5±68.4)/μl、(171.9±126.9)/μl]。淋巴瘤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全身状态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3细胞数、CD+8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有相关性。结论 初治的DLBC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IPI有关;随着IPI积分的增加,DLBCL患者免疫抑制与紊乱加重,NK细胞功能越差,预后也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体外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DLBCL初治患者(DLBCL组)20例和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20名,每个对象分别采集4份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按照培养条件的不同分成4个亚组:空白组(A亚组)、加入利妥昔单抗组(B亚组)、加入利妥昔单抗和血清组(C亚组)和极化组(D亚组)[加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培养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亚组外周血PBMC中Th17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 健康对照组中,D亚组的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分别为(17.12±4.90)%、(45.735±10.012)pg/ml,均高于A、B、C亚组(P<0.05),A、B、C亚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BCL组A亚组的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为(0.69±0.24)%、(6.012±1.312)pg/m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A亚组的(2.43±0.61)%、(8.217± 1.681)pg/ml(P< 0.05);在与利妥昔单抗一起体外培养后,DLBCL组中B、C和D亚组的Th17细胞比例分别为(2.34±0.48)%、(2.31±0.53)%和(16.92±4.81)%,IL-17水平分别为(7.944±1.538) pg/ml、(7.957±1.533) pg/ml和(44.417±9.881) pg/ml,均高于A亚组,且D亚组明显高于B、C亚组(P<0.05).B、C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实验证实,DLBCL患者外周血PBMC中Th17细胞比例低于健康人,利妥昔单抗作用于DLBCL患者外周血PBMC后可升高Th17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