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的分离、鉴定、培养方法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股骨及胫骨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取2次贴壁细胞置于纤连蛋白铺被的培养板中.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下培养两周,观察其形态学改变,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贴壁细胞呈现铺路石、团簇样生长,呈梭形、线样排列特殊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贴壁细胞CD133、CD34、Flk-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诱导培养第2天,CD133阳性表达率为(79.4±4.5)%.自诱导培养的第6天开始,Flk-1与vWF呈高表达,阳性率为(74.2±3.5)%和(72.2±4.3)%.结论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在VEGF、bFGF及EGF培养体系下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EPC,该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特性,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衰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改变。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共 48 例(EF均<50%),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标准剂量的曲美他嗪治疗6个月。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改变。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左室心肌节段纵向收缩力增强,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价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并对接受曲美他嗪治疗的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估。证实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观察其用于增强CT成像及术中导航效果。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IR780和全氟溴辛烷(PFOB)的脂质体(IR780@LIP-PFOB),检测其基本理化性质,观察其用于增强体内、外CT成像的效果。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4T1细胞对IR780@LIP-PFOB的摄取情况,以活体荧光成像检测IR780@LIP-PFOB在荷4T1瘤BALB/c小鼠体内的分布,通过冰冻切片观察IR780@LIP-PFOB在肿瘤区和周围非瘤组织的分布;以实时体视荧光成像系统评估IR780@LIP-PFOB用于术中导航的效能。结果 所获IR780@LIP-PFOB大小均匀,呈球形,平均粒径(262.80±117.60)nm,表面电位(-20.10±6.38)mV,IR780包封率为82.92%;用于小鼠体内、外CT可显著增强成像效果。IR780@LIP-PFOB可选择性聚集于4T1细胞周围并于肿瘤区富集,而非瘤组织中未见其明显聚集;用于术中导航可清晰辨识肿瘤组织及其边界。结论 成功制备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小鼠能增强CT成像效果,并支持术中导航。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辐照微泡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归巢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肾组织的作用.方法 将制备成功的40只肾小管坏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8只),即(1)单纯模型组(对照组);(2)0.5 W/cm2超声+微泡组(0.5 US+MB);(3)干细胞组(MSCs); (4) 0.5 W/cm2超声+微泡+干细胞组(0.5 US+ MB+MSCs);(5)1.0 W/cm2超声+微泡+干细胞组(1.0 US+ MB+ MSCs).7d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取材用于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在肾组织的分布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DAPI标记的MSCs细胞核(细胞核带蓝色荧光),1.0 US+ MB+ MSCs组肾组织骨髓干细胞数量明显多于0.5 US+ MB+ MSCs组及MSCs组(P<0.05).0.5 US+MB组、0.5 US+ MB+MSCs组及1.0 US+ MB+MSCs组ICAM-1的基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MSCs组(P<0.05).结论 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促进肾组织细胞ICAM-1表达增加,从而促进MSCs归巢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的肾组织.  相似文献   
5.
比较脂质微泡与聚合物超声造影剂的微循环流变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脂质微泡与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的流变学特征。方法 对10只大鼠经股静脉分别注射DiI标记的脂质微泡和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不同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中的运动情况;比较注射前后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径的变化,测定红细胞与两种造影剂在微循环内的流速。结果 注射后两种造影剂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内均可随血流移动,仅见少量脂质微泡短暂滞留。注射造影剂前后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两种造影剂在微循环内的流速与红细胞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质微泡和高分子聚合物超声造影剂具有与红细胞相似的微循环流变学特征,均可作为红细胞示踪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显微镜及超声造影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情况进行检测,探索用超声微泡测量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可靠性.方法 将10只大鼠肠系膜放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动态记录肠系膜微循环情况.由大鼠股静脉注射超声微泡,对显微镜检测后的局部肠系膜微循环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微泡信号在微循环内流动状态,并同步录像.用"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分别对显微镜及超声造影2种检测方法下微循环流速进行定量分析,比较2种方法检测微循环流速的差异.结果 显微镜检测及超声造影均可显示微循环的血液流动状态;显微镜下及超声造影检测的微血管流速分别为(2.02±0.82)mm/s,(1.93±0.77)mm/s,2种方法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可对微循环血流速度进行检测,该方法可能会成为一种无创评价微循环状态的检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Tei指数指标联合脑利钠肽(BNP)评价曲美他嗪对老年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DCM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7例,其中男24例,女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标准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Tei指数血浆脑利钠肽(BN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BNP降低,Tei指数较治疗前缩短,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ei指数联合BNP能够评价曲美他嗪治疗对老年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辐照微泡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归巢到心肌缺血部位的作用.方法 6只健康杂种犬开胸建立心梗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1周后,实验组:经胸用频率为1 MHz,声强为1.0W/cm2的脉冲超声辐照,辐照10 min,同时静脉注射2 ml微泡造影剂.辐照完毕后经导管在冠脉口注射5 ml(浓度为1.35×106个/ml)用DAPI标记的MSCs.对照组不经超声辐照微泡单纯注射MSCs.5 d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HE染色和激光共聚焦观察MSCs归巢到心肌缺血区情况.结果 病理组织HE染色观察到实验组心肌毛细血管外有红细胞漏出,而对照组未见红细胞漏出;激光共聚焦观察到实验组心肌组织内分布的MSCs明显比对照组多.结论 超声辐照微泡可促进MSCs归巢到心肌缺血部位,而对心肌组织无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载10-HCPT脂质超声微泡(HLM),结合超声定位破坏微泡的方法实现10-HCPT在H22移植瘤的定位释放。方法用机械振荡法制备HLM。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HLM在肿瘤中的分布情况。将荷瘤小鼠分为5组:超声+10-HCPT注射液组、超声+空白脂质微泡+10-HCPT注射液组、单独HLM组、超声+HLM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处理1h后处死小鼠剥取肿瘤及心、肝、脾、肺、肾,测定各组织内药物浓度。结果病理切片见荧光素在肿瘤的分布超声+HLM组明显多于单独HLM组。药物浓度检测显示:1 h后肿瘤内10-HCPT浓度最高的是超声+HLM组,其他组织中10-HCPT浓度使用HLM的两组显著高于使用10-HCPT注射液的两组(P0.05)。结论局部超声辐照破坏HLM的方法能定位释放10-HCPT,提高移植瘤局部的10-HCPT含量,同时脂质微泡作为10-HCPT的载体能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联合Ad-EGFP/HIF-1α介导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将Ad-EGFP/HIF-1α转染EPCs。将30只SD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组)、超声+微泡组(US+MB组)、单纯EPCs组、超声+EPCs组(US+EPCs组)及超声+微泡+EPCs组(US+MB+EPCs组)。EPCs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心室收缩功能,免疫组织化学(I HC)染色法检测CD34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US+MB+EPCs组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MVD计数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VEGF蛋白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超声微泡联合Ad-EGFP/HIF-1α介导EPCs移植可通过促进VEGF的高效表达、刺激心肌梗死周边区血管生成等途径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