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血清自分泌运动因子(autotaxin,ATX)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收治的CHC患者90例(CHC组,n=90),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9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对照组,n=90)。比较对照组和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血清ATX水平,并比较血清ATX水平与实验室指标及纤维化标志物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通过血清ATX水平预测CHC患者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诊断界值及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CHC患者肝纤维化分期:F0~F4分别有8例、29例、32例、15例、6例。对照组中血清ATX水平为(0.92±0.11)mg/L,F1患者中为(1.34±0.21)mg/L,F2患者中为(1.69±0.28)mg/L,F3患者中为(2.01±0.54)mg/L,F4患者中为(2.39±0.41)mg/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血清ATX水平与AFP、AST、ALT、GGT、FIB-4指数、APRI、Forns指数呈正相关(P0.05),与PLT呈负相关(P0.05),与总胆红素无相关性(P0.05)。经肝组织学检查发现,82例≥F1、53例≥F2、21例≥F3、6例=F4,分别以血清ATX水平0.91 mg/L、1.21 mg/L、1.52 mg/L、1.71 mg/L作为其截断点。结论血清ATX水平是评估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较为有临床价值的指标,CHC患者中血清ATX水平升高提示肝纤维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健康绝经后妇女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体检的健康绝经后妇女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生化指标,将300例患者分为健康组(n=272)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2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一般指标相关性以及影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绝经后妇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TSH、年龄、SBP、空腹血糖、总胆红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健康组(t=4.953,3.459,3.242,4.553,6.075,4.263,4.563,3.562,5.035,P=0.000,0.015,0.026,0.004,0.000,0.002,0.001,0.012,0.000);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年龄、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148,0.169,P=0.020,0.008),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145,P=0.02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显著影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TSH水平是健康绝经后妇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OR=1.109,1.304,95%CI:1.024-1.197,1.024-1.678,P=0.013,0.034)。结论健康绝经后妇女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显著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前体(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老年心衰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天,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3、6个月后血浆pro-BNP水平变化情况,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的血浆pro-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3、6个月后的血浆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疗为91.3%效显著优于对照组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心衰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浆pro-BNP水平,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癌胚抗原(CEA)对胃癌和胃溃疡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和100例胃溃疡患者,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临床和生化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析胃癌患者术前MPV及PDW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区分健康人群、胃溃疡及胃癌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对照组、胃溃疡组和胃癌组MPV(fl)分别为10.3±1.3,10.7±1.5和8.7±1.2,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5.165,P0.001);三组PDW分(%)别为14.8±2.3,12.8±2.3和17.8±3.2,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01.552,P0.001)。肿瘤4.5cm的胃癌患者PDW(17.7%±1.4%)显著高于肿瘤≥4.5cm的胃癌患者(17.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0,P0.05)。CEA+PDW联合检测区分健康组和胃癌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35,0.908和0.939(0.910~0.961);CEA+PDW联合检测区分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990,0.979和0.996(0.984~1.000)。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区分胃癌和胃溃疡患者,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