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采用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对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吻合神经断端后用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分析肌电图和观察表情肌功能恢复,比较两种方法对损伤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比传统方法表情肌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且一期修复比二期修复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种方法修复面神经损伤,表情肌功能恢复后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面神经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用几种形态学方法观察大鼠颌下腺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相上皮细胞的凋亡与增殖特征 ,以揭示缺血再灌注颌下腺组织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和增殖与颌下腺上皮细胞丧失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FTM试剂盒和二氨基联苯胺 (DAB)呈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AF试剂盒 (BoehringerMannheim公司 )。2 .实验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0只 ,体重 180~ 2 5 0 g ,随机分为对照组 (CON)、缺血组 (ISC)和缺血再灌注组 (I/R ) …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牙龈瘤经手术切除、电凝烧灼联合术后牙周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0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牙龈瘤患者135例,保留病灶相关牙齿,手术切除牙龈瘤,用电凝烧灼创缘,术后1周行牙周治疗。结果    经半年以上随访,全部病例治愈无复发。结论    手术切除、电凝烧灼联合术后牙周治疗是一种方法简单、微创、疗效稳定、实用性强的牙龈瘤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擦伤是伤部与致伤物粗糙表面呈切线状磨擦所致的皮肤表层损伤。在颜面部多发生于较高空的部位 ,如额部、颧部、鼻部及颏部等处。临床观察发现颌面部擦伤如果急诊处理不好会使创口愈合较差 ,留有明显的瘢痕、异物残留及明显的色素沉着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痛苦 ,对于年轻女性更是如此。很大一部分患者要求二期整复治疗 ,这不但给患者带来二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而且术后效果也不十分理想。本文结合临床治疗颌面部软组织擦伤156例的经验对颌面部软组织擦伤的治疗进行总结。1临床资料1 1病历资料所有病例均为中国医科大学口腔颌面…  相似文献   
5.
单侧微小型唇裂的个体化修复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单侧微小型唇裂整复术的个体化设计以及人中嵴形态的整复方法。方法在尽可能保留裂隙侧未受累区皮肤的前提下,对9例单侧微小型唇裂患儿采用个体化设计。对于两侧唇峰高度差值小于2n姗的病例,采用局部Rose切口;两侧唇峰高度差值大于2n姗的病例,在裂隙远中侧唇红缘上方皮肤形成底边长度为差值2/3的等腰三角瓣,再用局部倒V型切口消除皮肤猫耳。同时,唇红部形成交叉三角瓣消除唇红切迹。从皮肤切口入路潜行分离口轮匝肌至鼻底,矢状面切断口轮匝肌薄弱处后再从裂隙远中侧肌肉断面作冠状面剖开,交叉重叠口轮匝肌增加入中嵴区肌层厚度;插入皮肤和唇红三角瓣恢复唇弓曲线及唇红丰满度。必要时同期修复鼻畸形。结果采用个体化设计进行微小型唇裂整复术。可以保持1/3--2/3裂隙侧皮肤完整,恢复唇弓对称性、人中嵴形态及唇部丰满度。结论微小型唇裂整复术的个体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恢复上唇的对称性及丰满度,减少手术瘢痕长度,修复后外观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OR3A4在结直肠癌细胞奥沙利铂(L-OHP)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实时荧光定量(q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lncRNA OR3A4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OR3A4对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的影响。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结直肠癌组织/细胞株中OR3A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结肠细胞株(P<0.05)。L-OHP耐药组的结直肠癌细胞的IC50显著高于非耐药组,而且L-OHP耐药组中OR3A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耐药组(P<0.05)。转染OR3A4 小干扰RNA的结直肠癌L-OHP耐药细胞中耐药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C50均显著低于未转染组(P<0.05)。结论:lncRNA OR3A4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奥沙利铂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探讨建立一种新型SD大鼠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于2014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5只经脑定位仪3D定位至三叉神经根处,利用微量注射器将5%琼脂溶液10 μL注射到三叉神经根;对照组15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前1 d和术后1、2、3、5、7、10、14、21、28、35、42 d分别进行行为学观察,Von Frey纤维测定大鼠机械性刺激反应阈值,利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机械刺激阈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取压迫处三叉神经行苏木精—伊红(HE)及嗜银染色,并进行三叉神经节(TG)内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实验组大鼠术侧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在术后逐渐降低并稳定持续约30 d(P<0.05),HE及嗜银染色显示神经纤维肿胀、脱髓鞘样改变;实验组大鼠术侧TG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琼脂压迫大鼠三叉神经根可以建立稳定的TN动物模型,为未来进一步研究TN病因及治疗提供一种可靠而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舌肌内巨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04年收治的2例舌肌内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结果2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肿物均位于舌肌内,直径约5cm,为无痛性,病程为渐进性。组织学特点为无明显被膜,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胞浆丰富,可见较多嗜伊红均质细颗粒,过碘酸-希夫(PAS)染色阳性,瘤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生长。手术切除后均无复发。结论舌肌内颗粒细胞瘤为良性病变,切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63基因编码的蛋白亚型△Np63α在创面愈合表皮再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①在3周龄小鼠背部用直径1.6cm的环钻压切制备出一个2.0cm2全层皮肤缺损的圆形创面,并将切除的皮肤原位缝合以覆盖创面.②将1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小鼠均在背部用环钻制备圆形创面;而对照组6只小鼠不致伤.分别于1d、2d、3d、7d、14d、21d在实验组创缘和对照组小鼠背部相同部位切取全层皮肤组织标本,用抗鼠多克隆抗体P40进行抗△N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p63α在正常皮肤中的特征性表达模式是强阳性染色限于生发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核.伤后1~2d,表皮开始迁移,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相比,迁移表皮舌基底层细胞△Np63α表达下调.伤后3d,△Np63α有较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的表皮舌中,阳性染色限于基底层和其上方1~2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而创面尚未被上皮覆盖处则没有阳性细胞.伤后5~7d,△Np63α有更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表皮舌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伤后14~21d创面愈合,△Np63α在覆盖创伤区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在表皮中长期和持续的存在.结论:△Np63α可能通过调控表皮修复中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而参与正常皮肤的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