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泪膜改变对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方法:将68例(136只眼)受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随机选择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作为对照眼.A组的实验眼采用右旋糖苷70滴眼液滴眼,B组的实验眼采用粘弹剂Viscoat滴眼.采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2次眼压,比较滴眼前、后测量值的差异.结果:A组对照眼第1、2次的眼压测量值分别为(14.44±2.68)mmHg(1 mmHg=0.133 KPa)、(14.47±2.69)mmHg,两次眼压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9,P=0.744).实验眼滴右旋糖苷70滴眼液前、后的眼压测量值分别为(14.41±2.63)mmHg、(12.94±2.59)mmHg.两次眼压测量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49,P=0.000).B组对照眼第1、2次的眼压测量值分别为(14.29±2.96)mmHg、(14.35±3.12)mmHg,两次眼压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6,P=0.644).实验眼滴Viscoat前、后的眼压测量值分别为(14.53±3.13)mmHg、(11.18±3.07)mmHg,两次眼压测量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6,P=0.000).两组的实验眼滴眼后的眼压均呈一致性的下降.结论:泪膜的改变可以使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测量值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2.
背景 减少局部抗青光眼药物的眼表毒性、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已经成为青光眼药物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聚乙二醇是一种新型的人工泪液,其是否可以减轻抗青光眼药物局部应用后的眼表毒性尚待研究.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对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中防腐剂苯扎氯胺所致眼表毒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个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兔眼不给予任何干预,PBS处理组给予质量分数0.005%拉坦前列腺素联合PBS溶液连续点眼60 d,聚乙二醇处理组给予0.005%拉坦前列腺素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60 d.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31天和第61天行兔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角膜结膜虎红染色评分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于第61天获取角膜及球结膜组织标本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 对照组、PBS处理组及聚乙二醇处理组在实验第31天和第61天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5.265、29.426,P<0.001);3个组在实验第31天和第61天角膜球结膜虎红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6.167、29.212,P<0.001);各组不同时间点基础泪液分泌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作用=4.746,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球结膜杯状细胞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55,P<0.001).与对照组比较,PBS处理组第61天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0(0,1.0) vs.3(2.0,3.0)]及虎红染色评分[0(0,1)vs.2(2,3)]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BS处理组第61天基础泪液分泌量和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18±0.46)mmVs.(9.43±0.57)mm;(53.04±2.98)个/高倍视野vs.(87.73±2.34)个/高倍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PBS处理组第61天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及细胞器明显损伤.与PBS处理组比较,聚乙二醇处理组第61天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3(2.0,3.0) vs.1(0.5,1.0)]及角膜结膜虎红染色评分[2(2,3) vs.1(0,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聚乙二醇处理组第61天兔眼基础泪液分泌量明显多于PBS处理组[(7.00±0.71)mm vs.(5.18±0.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处理组第61天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密度值高于PBS处理组[(63.88±3.32)个/高倍视野vs.(53.04±2.98)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结膜印迹细胞学评分改善,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及细胞器等超微结构完整. 结论 聚乙二醇可以减少含苯扎氯胺的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所致的兔眼表毒性,改善青光眼局部用药所致的眼表损伤.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是人群高发的青光眼解剖危险状态,是否应将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作为群体干预措施,广泛用于预防PACS转化为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需要基于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加以验证。中山房角关闭预防研究旨在探究LPI对于预防PACS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发性翼状胬肉的外观形态和显微切除手术中组织解剖结构的关系。方法 47例(47眼)门诊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进行眼前段照相,定量测量胬头部长度、颈部宽度、肥厚程度及半月皱襞移位情况;显微切除手术中测量角膜缘侵犯宽度、角膜前弹力层侵蚀范围、巩膜暴露区大小,分析胬肉组织的解剖结构与胬肉外观形态的关系。结果翼状胬肉对角膜缘的侵蚀宽度约为颈部宽度的3/4,角膜缘侵犯宽度与半月皱襞移位程度相关,角膜前弹力层侵蚀范围和巩膜暴露区大小与胬肉的肥厚程度和半月皱襞移位程度相关。结论胬肉侵及眼表组织的范围较外观形态小,胬肉的结膜组织存在牵拉折叠结构,胬肉的肥厚程度和半月皱襞移位与胬肉对眼表组织侵犯的范围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正常人159例252眼及不同病程开角型青光眼共107例175眼,采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RNFL厚度上方平均值。下方平均值。全周平均值。TSNIT标准差。双眼对称性及神经纤维层指数(NFI)。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及正常组与早期青光眼组RNFL厚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早。中。晚期青光眼RNFL厚度,对GDxVCC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 GDxVCC测量的正常人全周RNFL厚度为(58 ± 5) μm,青光眼患者全周RNFL厚度为(48 ± 11) μm,较正常人明显变薄(P < 0.001)。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均较正常人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但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双眼对称性仍较好,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8)。随着青光眼的进展,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TSNIT标准差及双眼对称性明显减低,神经纤维指数明显增高(P < 0.005)。GDxVCC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43 ~ 0.992。【结论】 GDxVCC可定性和定量测量RNFL厚度,其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较高,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正常人159例252眼及不同病程开角型青光眼共107例175眼,采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RNFL厚度上方平均值、下方平均值、全周平均值、TSNIT标准差、双眼对称性及神经纤维层指数(NFI)。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及正常组与早期青光眼组RNFL厚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早、中、晚期青光眼RNFL厚度,对GDxVCC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GDxVCC测量的正常人全周RNFL厚度为(58&#177;5)μm,青光眼患者全周RNFL厚度为(48&#177;11)μm,较正常人明显变薄(P〈0.001)。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均较正常人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双眼对称性仍较好,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随着青光眼的进展,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TSNIT标准差及双眼对称性明显减低,神经纤维指数明显增高(P〈0.005)。GDxVCC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43~0.992。【结论】GDxVCC可定性和定量测量RNFL厚度,其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较高,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玻璃膜疣患者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图像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黄斑区玻璃膜疣的萎缩型AMD患者54例84只眼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6例56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84只萎缩型AMD患眼中,玻璃膜疣累及黄斑中心小凹500 μm内42只眼(D1组),玻璃膜疣距离黄斑中心小凹500~3000 μm 42只眼(D2组)。采用SD-OCT检查获取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 mm×6 mm区域的视网膜断层图像,测量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FRT);观察患眼玻璃膜疣的大小、形状、内部反射性密度、内部反射性是否均一以及玻璃膜疣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 D1组、D2组及对照组FRT分别为(160.90±38.47)、(194.21±26.11)、(222.42±19.29) μm,3组间F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8,P=0.00)。SD-OCT于84只眼中检出1124个玻璃膜疣,平均每只眼检出玻璃膜疣10.84个。1124个玻璃膜疣中,小玻璃膜疣34个,占3.0%;中等大小玻璃膜疣140个,占12.5%;大玻璃膜疣950个,占84.5%。形状为圆顶形635个,占56.6%;尖形160个,占14.2%;锯齿形229个,占20.4%;扁平形99个,占8.8%。内部反射性密度为弱反射性192个,占17.1%;中等反射性646个,占57.5%;强反射性286个,占25.4%。 内部反射性表现为反射均质737个,占65.6%;反射非均质无核356个,占31.7%;反射非均质有核31个,占2.8%。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害388个,占34.5%;不伴RPE损害736个,占65.5%。伴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损害279个,占24.8%;不伴IS/OS损害845个,占75.2%。84只眼中,最常见的玻璃膜疣类型为圆顶形、内部反射性密度为中等反射、内部反射性为反射均质,不伴RPE或IS/OS损害的玻璃膜疣,共68只眼,占81.0%。结论 萎缩型AMD玻璃膜疣患者的FRT变薄,玻璃膜疣类型最常见的为圆顶形、内部反射性密度为中等反射、内部反射性为反射均质,不伴RPE或IS/OS损害的玻璃膜疣。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发生的部位与活体病理形态学改变特点.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高度近视患者71例(95眼),平均年龄(52.99±11.13)岁;男25例(32眼),女46例(63眼).平均屈光度(-12.2±3.18)D,平均矫正视力0.24±0.28.方法 用Stratus OCT或Cirrus OCT对高度近视患眼进行黄斑区、后极部和视乳头进行水平和乖直线性扫描,观察视网膜劈裂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改变.结果 高度近视95眼中,发生后极部视刚膜劈裂75眼(78.9%),其中发生4个象限、2个象限和1个象限视网膜劈裂分别是32眼(42.7%)、5眼(6.7%)和38眼(50.7%).55眼(60.4%)发生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劈裂,35眼(63.6%)同时有后极部视网膜劈裂.75眼后极部视网膜劈裂中,5眼(6.7%)为内层劈裂,27眼(36.0%)为外层劈裂;32眼(42.7%)为全层劈裂;12眼(16.0%)为微皱褶改变;12眼同时合并黄斑区视网膜劈裂;55眼(57.9%)黄斑区出现其他病理形态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可发生于黄斑区、后极部和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可发生在视网膜内层、外层和全层;可以是弥散性的也可以是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