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心血管神经症患者 ,临床症状繁多 ,但体检及其他一些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而直立倾斜试验却显示阳性。为探讨此现象 ,我们对近 1a来 ,门诊收治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组来源于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2月自诉间断心悸、胸闷、气短、疲乏无力、失眠等 ,但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胸片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部分病人经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及肺灌注—通气扫描 ,均未异常表现 ,被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的患者 ,共94例 ,年龄 2 0~ 78岁 ,平均 (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关系及通心络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8例心脏神经症患者(对照组)。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1例)和通心络组(31例)。常规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常规组和通心络组分别治疗8周后hs-CRP、Lp(a)水平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O.01);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心络组治疗后hs-CRP、Lp(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且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hs-CRP、Lp(a)与心绞痛密切相关;通心络胶囊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Lp(a)的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增加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替米沙坦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方法(分层抽样法)将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替米沙坦组(50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并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及AngⅡ的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65±2.84)ng/mL、(113.27±24.15)ng/mL、(401.81±335.85)pg/mL及(12.97±2.46)ng/mL、(119.62±47.82)ng/mL、(407.73±354.51)pg/mL(P〉0.05)。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明显降低,但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更低,分别为(8.84±8.17)ng/mL、(51.84±22.34)ng/mL及(7.58±8.71)ng/mL、(38.14±23.47)ng/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AngⅡ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加用替米沙坦后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并有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480例怀疑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测定血清LD(a)和hs—CRP,冠脉病变的范围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结果①冠脉狭窄病变组351例,对照组129例。冠脉狭窄病变组患者的血清Lp(a)和hs—CRP水平分别为(129.18±2.21)mg/L和(1.68±3.40)mg/L,对照组分别为(50.18±1.84)mg/L和(0.81±2.86)mg/L,冠脉狭窄病变组患者的血清Lp(a)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支病变组133例,双支病变组118例,三支病变组100例。单支病变组Lp(a)和hs—CRP水平分别为(116.90±2.15)mg/L和(1.54±3.24)mg/L,双支病变组分别为(128.77±2.16)mg/L和(1.89±3.14)mg/L,三支病变组分别为(148.15±2.31)mg/L和(1.99±3.95)mg/L。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LD(a)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300mg/L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OR为1.025,95%CI:1.018~1.032,P〈0.001);hs—CRP〉3.00mg/L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OR为1.281,95%CI:1.120~1.465,P〈0.001)。④Lp(a)与hs—CRP之间呈正相关(r=0.172,P〈0.01)。结论血清Lp(a)和hs—CRP水平与冠脉狭窄病变密切相关,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产坎地沙坦酯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酯组和依那普利组,采用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经过2周的安慰剂清洗期后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坎地沙坦酯8 mg/d或依那普利10 mg/d。4周后若达到预期降压效果,则继续原剂量服药至8周。如降压效果不理想,加用氢氯噻嗪片(每次12.5 mg,每日1次),继续服药4周。观察所有入选患者8周内的血压、不良反应和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坎地沙坦酯组收缩压下降20.2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下降13.9mm Hg;依那普利组收缩压下降19.6 mm Hg,舒张压下降13.8 mm Hg。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坎地沙坦酯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替米沙坦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方法 (分层抽样法)将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替米沙坦组(50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并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及AngⅡ的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65±2.84) ng/mL、(113.27±24.15) ng/mL、(401.81±335.85) pg/mL及(12.97±2.46) ng/mL、(119.62±47.82) ng/mL、(407.73±354.51) pg/mL(P>0.05).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明显降低,但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更低,分别为(8.84±8.17) ng/mL、(51.84±22.34) ng/mL及(7.58±8.71) ng/mL、(38.14±23.47) ng/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AngⅡ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加用替米沙坦后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并有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相互间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UA患者、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0例对照者。对150例入选患者测定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AngⅡ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309,P=0.000。AngⅡ与MMP-9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10,P=0.000。MMP-9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615,P=0.000。结论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UA有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一个参考指标。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50)和替米沙坦组(n=50),替米沙坦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血清hs-CRP、MMP-9及AngⅡ水平,并观察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的率。结果常规治疗组及替米沙坦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压均呈现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hs-CRP、MMP-9及AngⅡ的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hs-CRP、MMP-9的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但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两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ngⅡ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升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0%)高于替米沙坦组(8.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稳定粥样斑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我们采用洋地黄加异搏定治疗心衰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与室颤相比,并非致命性心律失常,但也绝非良性状态。房颤可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或使原有心脏病症状加重,还增加了中风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相当比例的持续性房颤是由阵发性房颤转变而来。如何控制阵发性房颤使其维持窦性心律,对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就20例口服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作一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