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疏络化纤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制剂中的百合、灵芝、茜草、地龙、丹参采用薄层色谱(TLC)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制剂中的疏络化纤颗粒所含成分芍药苷进行含量测定,以C18柱为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用薄层鉴别百合、灵芝具有较好的专属性;在0.313~0.626μg范围内芍药苷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回收率均在95%与105%之间,RSD小于5%(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准确,该制剂标准可有效控制其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并掌握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生态系统主要宿主和媒介的群落构成,及其与新疆出血热流行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塔里木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在上、中、下游3个区段设立调查研究样方,采集家畜、啮齿动物和蜱类样本,采用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生态景观下宿主和媒介的群落结构组成和特征,检测蜱类样本的新疆出血热病毒携带率和家畜抗体携带率,统计分析流行病学的相关性。结果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和蜱类群落组成简单,啮齿动物7种,以子午沙鼠为主,占73.6%,蜱类3种,以亚洲璃眼蜱为主,占98.4%以上:不同地理生态景观上,干旱、半干旱的沙质盐碱地是亚洲璃眼蜱和啮齿动物分布的最优生态景观;空间分布上,亚洲璃眼蜱在优生景观中的数量由上游至下游逐步增加的变化趋势一致,游离蜱指数分别为37.0、44.7和64.7;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区段羊血清抗新疆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率由13.2%增加至43.1%,自然界中亚洲璃眼蜱病毒分离率由零增加至6.9%,亚洲璃眼蜱指数和羊血清CCHF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阳性率呈正相关(r=0.992)。结论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其自然界新疆出血热流行强度与疫源地宿主媒介及植被构成的丰富度密切相关,可因自然界中亚洲璃眼蜱指数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流行区。  相似文献   
3.
张咪  郝建梅  赵晶  王璐  张静 《河北中医》2022,(6):888-891+895
杨震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认为,失眠伴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后涉及心、脾、肾,治疗上应以治肝为基础,兼疏肝、养肝、清肝之法,同时注重身心同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桃红化浊丸对HSC-T6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桃红化浊丸含药血清,体外培养HSC-T6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组(CON),阳性药组(PD),桃红化浊丸高剂量组(THZ-H),桃红化浊丸低剂量组(THZ-L),采用细胞增殖检测(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细胞中α-SMA、CollagenⅠ、TGF-β1、Smad2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ollagenⅠ、TGF-β1、Smad2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桃红化浊丸能抑制HSC-T6细胞增殖能力,诱导细胞凋亡,明显降低HSC-T6细胞中α-SMA、CollagenⅠ、TGF-β1、Smad2的表达量。结论:桃红化浊丸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2通路,抑制HSC-T6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郝建梅 《地方病通报》2006,21(5):69-69,71
新疆职业病防治工作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劳动者的健康保障要求尚有差距,《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出现了新的问题与困难,现对我区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述如下。1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1.1对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够重视,职业卫生法制观念淡漠: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未将这项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不少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和业主法制观念淡漠,重短期经济效益,轻职业病防治,不申报职业…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极低频电磁场对高强度暴露职业人群的神经行为损害,为预防职业病发生及进行相应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家火力发电厂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7种工作区域或岗位进行电磁场强度检测,对88名暴露工人和57名非暴露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问卷调查和神经行为测试。结果工作场所电场强度为0.001 ~ 10.363 kV/m,磁场强度为0.042 ~ 143.000 μT。 暴露组5项测试指标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包括紧张–焦虑(50.9±10.8与54.3±7.6,P<0.05)、有力–好动(47.9±9.8与51.8±9.9,P<0.05)、困惑–迷茫(49.9±11.0与53.4±7.7,P<0.05)、数字译码(48.3±10.0与52.7±9.6,P<0.05)、数字跨度(47.5±9.7与53.8±9.4,P<0.05)得分。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吸烟、饮酒、年龄混杂因素影响后暴露组在紧张–焦虑、困惑–迷茫、数字译码、数字跨度项的得分依旧明显低于对照组。 将性别、吸烟、饮酒进行分层分析发现男性对于极低频电磁场更为敏感、吸烟和极低频电磁场对于引起短时记忆力减退具有协同作用、≤30岁人群对极低频电磁场较敏感。结论在火力发电厂电场强度最高10.363 kV/m,磁场强度最高143.000 μT的条件下,职业暴露于极低频电磁场环境下会引起神经系统发生改变,尤其表现为短时记忆能力下降,同时吸烟可能会对极低频电磁场致短时记忆力损伤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叶天士《温热论》浅析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建梅  刘存莲 《陕西中医》2004,25(11):1054-1055
“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无疫之至,皆相染易”,其传播“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即病邪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其临床主要特点: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多;表现以热象偏重,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又易化燥伤阴。祖国医学中本病应属“温病”中“风温”范畴。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理论证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性投入的加大,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的提高也亟待改善。为了解新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的状况,收集2005年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省、地级、县级人力资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颜面色青2周。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瑞尔黑变病并发慢性乙肝、肝纤维化。采用“补肝益气汤”辩证加减治疗半年,肤色转为正常,肝功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